2023-02-01 09:57:51 来源 : 新浪
为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不少银行日前推出发放利率优惠券等促销活动。专家认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投放是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助力消费恢复的有力措施。今年消费信贷投放有望加力,满足生活服务、餐饮出游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将成为金融机构发力重点。
1月信贷新增规模将超4万亿元
1月份信贷将实现“开门红”,新增信贷有望突破4万亿元,刷新历史单月最高纪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去年12月份降准落地,以及央行近两个月持续加量续作MLF(中期借贷便利),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处于较为充裕状态,有利于开年信贷投放,加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信贷投放‘早投放、早受益’传统,由此在供需两端同步发力下,今年1月份信贷‘开门红’已没有悬念。
1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等金融部门多次强调,要“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年以来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实体经济活跃度较快回升,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也有明显修复。
1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将保持大幅多增势头,背后是政策面持续加大对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对房企的信贷投放规模也在扩大。同时,伴随着企业经营活跃度和居民消费势头回升,企业和居民短期贷款也会大幅增长。
2023信贷服务重点投资方向分析
春节前后,长三角多地率先发布“1号文件”,打响提振经济的第一枪。其中,多地政府将金融支持作为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
1月3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沪府规〔2023〕1号),其中多次提到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比如,开展延期还本付息和续贷服务;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贴费。
1月28日,安徽省召开“新春第一会”,并在同日发布了《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要求对存量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着力用好金融工具重点盘活。
同日,浙江省委也召开了“新春第一会”,提出迅速落实“8+4”经济政策体系,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快速见效,使政策真正发挥引导、保障、支撑作用。其中的“4”即为财政金融、自然资源、能源、人才等4张要素保障清单。
1月16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苏政规〔2023〕1号),将“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放在第二部分,包括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实施支持制造业等更新改造设备优化政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部分行业加大票据融资支持力度等。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信贷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显示:
此外,央行上海总部1月16日也召开2023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除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外,还提出了精准有力落实好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继续做好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三大具体部署。
可以看出,金融支持,尤其是信贷服务成为了金融机构开年的重点工作,重点投向小微企业、实体经济。
可通过适度降准、设立消费再贷款等工具着力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可考虑将消费贷款投放业务纳入银行考核范围,推动个人按揭贷款、车贷、装修贷等利率继续下行。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消费场景逐渐恢复,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消费信贷拓展有较大空间。伴随消费场景逐步修复和居民生活半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得以提振,零售信用改善确定性较强,零售消费类信用需求扩张节奏可能前置。
信贷服务形式多元化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不断增加贷款规模是银行信贷工作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风险管控的角度,监管对贷款的管理呈现收紧的趋势,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
1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包括《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等信贷管理制度。
其中,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贷款的受托支付标准,优化受托支付管理要求,提高受托支付执行的有效性;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优化贷款结构,等等。
银行业人士表示,“三个办法一个规定”对信贷投放的管理标准更加明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信贷呈现出由传统的单一贷款转向FPA(含发债在内的泛信贷)的趋势。
FPA(Finance ProductAggregate)即客户融资总量,指一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不限于传统表内贷款的全部融资规模。由于对公贷款不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唯一方式,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不断丰富发展,债券承销、债券投资等也可以支持实体经济。因此,FPA逐步成为不少银行使用的指标。
构建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构建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对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把控和妥善解决,即银行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力求程序合规合法,尽可能减少不良贷款。例如,银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汇率优惠政策,及时记录客户回访和维护情况,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从制度层面对风险进行良好控制。其次,商业银行也应当强化对于信贷内部控制的管控,另外,相关部门人员可以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以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和相关组织制度。即完善自身内部的治理结构,通过完善的信贷风险治理体系对信贷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并构建以各部门的负责人、内部控制职能、内部审计监督为基础的内部组织构架,以促进审贷分离,加大贷后的检查力度,尽可能及时发现潜在的信贷风险。
引进科学的信贷管理方法
一是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创建新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信贷管理方法作为执行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经济呈下行趋势,加之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更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难度。基于这种情况之下,单位管理人员应当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即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在借贷人借款之前对其信用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和量化,优化现有的信贷风险量化方式,以能够从源头上降低信贷风险概率。二是银行管理者要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够及时为银行的经营决策、审批审查等提供一定的支持。多发挥信息集中的优势,积极整合内外部数据信息,利用动态的全方位风险评估,以能够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避免信贷风险的蔓延。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岗位检测评价机制以及相关奖惩机制等,能够对相关员工进行约束,对不适合的工作人员和岗位等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处理。
《2023-2028年信贷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