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0 16:58:36 来源 : 互联网
2022年,国际油气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其中,国际油价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上半年因全球库存处于低位、需求回升而供应偏紧,国际油价大概率高位运行;下半年由于欧美加息提速及供应持续增长,下行风险加大。预计东北亚LNG现货、TTF、Henry Hub均价分别为1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1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3.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相关资料图)
在能源领域经历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油气行业发展的共识。油气企业正稳步推动转型发展,提升新能源业务应用的规模及技术水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快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能融合的油气生产体系。油气领域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限于单一能源类型,油气田多能融合区域供能系统及终端销售环节综合能源服务站成为多种能源形式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
2023油气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能源转型决定油气转型大势所趋
在成品油方面,质量升级工作顺利完成,全国范围内已实现国五和国六两个阶段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国家能源局以汽、柴油质量升级为着力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保障供应、强化监管”的思路,建立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机制,督促炼油企业升级改造,加强行业监管,切实保障市场供应,扎实推进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自2017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油、柴油。
总体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还将继续增长,但是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必然放缓,离消费达峰的日子将越来越近,预计消费峰值可能达到60亿吨标准煤,之后将进入平台区并开始逐步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将十分缓慢,下降速度将与碳中和实现速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根据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达到约54.8亿吨标准煤,其中油气占比可能约为30%,在2020年基础上还有较小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30年预计要达到25%左右,其后国家将不断提高预期目标,而到了2060年要达到80%以上,可见油气消费占比必须逐渐下降,但是未来长期总体趋势必然是逐步下降。可以肯定,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中国能源结构将不断进行调整,能源消费逐渐过渡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为补充的全新的结构体系。
随着国际持续推动能源转型,围绕“双碳”目标而引发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业态将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国家针对“双碳”目标而制定的“1+N”政策体系还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众多的引导性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必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未来几十年内油气生产、消费和结构等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和冲击,油气转型必将步入快车道。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19-2025年中国油气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油气总产量在十年间增产超过23%,全国天然气管网规模达到11.6万千米,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从300米深水向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油气资源保障能力增强。油气总产量由2012年的2.96亿吨油当量增长至2021年的3.65亿吨油当量。
油气企业将增储上产要求落实于行,做好降本增效,实现逆势突围。在油气开发方面,我国抓住老油田硬稳定、新阵地快建产两条主线,大庆、胜利等东部油田产量总体稳定,继续创造老油田开发新纪录。“川渝气大庆”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顺利推动,助推国内天然气持续快速上产。
传统手段难以保障非常规油气经济高效开发,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升级实现了勘探开发的突破。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非常规油气“卡脖子”技术装备国产化和工业化应用的突破,该系统已应用于川渝、长庆等地区的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井作业。以渤海油田为代表的新阵地加快上产,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由陆地加快向海洋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前,海上油气已成重要的能源增长极,2021年我国海洋原油生产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80%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海洋深处蕴藏着大量油气资源,而随着水深的增长,开采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技术装备革新成为油气行业向海洋更深处迈进的驱动力。“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300米级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深水水下采油树入海的投用,为我国深水开发提供“利器”。而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的投运,成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式开启了我国海上油气开采的超深水时代。
更多油气市场调研消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中国油气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