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 11:36:37 来源 : 新浪 中研报告 中国医药报
防疫中药材价格攀升
(资料图片)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以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发布,清热解毒类中药遭遇“抢购潮”。
中药成品在终端的热销,也带来了上游中药材的热闹交易。安徽亳州有着“中华药都”之称,该地已成为全国中药材交易中心之一。各家药材商几乎没有清热解毒类中药材库存。一位药材商表示:“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搞不到货,供应非常紧张,我们基本是来一批货走一批货。基本热门品种的涨幅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还直接翻倍了。”
多品种一个月翻倍
支撑中药材价格总体上涨的背后推手,主要就是清热解毒类中药材的抢手。康美中药网显示,有7个中药材品种近一个月涨幅超过100%,其中最大的是马鞭草,达到717.53%,目前价格在每公斤39~40元,此前其价格长期维持在4.5元左右。此外,紫苏叶涨幅达263.01%,芦根涨幅达167.17%,防风涨幅达140.01%。
清热感冒类相关中成药的需求量在短期内急剧扩大,相关产品乃至原材料的价格相应地急剧上升。比如说像板蓝根,11月份招标价格约12元/公斤,到了月底价格上涨至16元/公斤,12月初已经到了20元/公斤,一个多月价格涨幅已超过60%。防疫防控政策优化以后,大家对其带来的变化还需要一个适应期,不少消费者可能会产生一种防备心理,然后不自觉地多买一点。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行业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
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中药材种植开始向基地培育模式发展。“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自1999年我国提出中药材GAP概念、2003年开始实施认证以来,中药材规范化生产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及GAP基地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中药材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降低行业经营风险。
我国中药材大部分属于植物类产品,其本质上属于农产品,受自然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甘肃、陕西、辽宁、广东等几个省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7-2020年,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从3466.89万亩增长至4358万亩,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9%。预计到2025年,全国中药材面积将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中药材产量为450.5万吨,同比增长3.23%。2021年产量约487.50万吨,预计2022年中国中药材产量将达到507.12万吨。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中药材种植类企业超过20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500家。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万公顷,其中河南、湖北等省份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2015年-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增长超过751亿元;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突破1650亿元,预计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将逼近2000亿元大关。
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区域品牌打造将成为越来越多优势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标准配置要素。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区通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安全。
同时,一些省(区、市)也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种植、加工等环节标准化,提升种植生产管理效益,构建畅通交易平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在种植与加工标准化方面,通过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中药材种植智能化、产地加工现代化;在中药材交易畅通方面,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传统中药材贸易集散式交易所带来的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聚焦“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即通过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推动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集聚化发展;通过启动中药材“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行动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中药材种植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至今,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份纷纷出台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到2025年,规划建设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产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面积达178万公顷以上。此外,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燕山太行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浙江浙八味道地药材产业集群、河南怀药产业集群与湖南湘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创建名单。
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推动产业链延伸,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等大健康领域衍生品不断涌现。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一步加剧,且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近20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日益增高,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之下,预计到2022年,中药大健康领域衍生品的产业规模将达到近3000亿元,且未来增长迅速。尤其是药食同源的药品、以中药为原材料或添加中药原材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中药类食品等大健康衍生品将极具潜力,北京同仁堂、江中集团、东阿阿胶等国内中药龙头企业现已纷纷布局,抢占市场。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行业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