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5 12:03:25 来源 : 广州日报
立春已过,天气持续暖和,但季节交替之际心脑血管患者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天气变化诱发脑中风的风险依然很大。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锋教授在广州图书馆开讲中风防治。高血压是中风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很多人家中备有药物控制血压。王晓锋特别提醒,一旦不幸发生中风,千万不要给病人服用降压药。
医学指导/南医三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锋教授
现状:
酒过度 中风年龄提前
王晓锋介绍,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占60%-70%,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田地,脑的血管就是田地里的灌溉沟渠。一旦血栓形成,沟渠被堵,田地得不到灌溉自然会干涸枯竭丧失生机。
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1318万人,每年脑卒中发病人数达500万人、中风死亡人数达190万人;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脑卒中成为我国目前首位的死亡原因。
同时,哪怕生命挽回,脑卒中的致残率也高达75%,其中重残占40%。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自己和家人都备受折磨。中风还极易复发,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17%。可以说,中风是对人类危害极大的“头号杀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偏轻,平均为65岁左右,而发达在75岁左右,大量临床案例显示,这可能与中青年人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预防:
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无疑需要高度警惕,但现实中也有很多患者发病时尚未检出相关疾病。如何做好预防呢?王晓锋介绍,预防中风首先要规避其危险因素,包括酗酒、肥胖等;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颈动脉狭窄、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要及时治疗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
其次,日常生活中,要限酒、注意控制体重。定时检测 体脂,减少膳食中的脂肪,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运动方面,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病的,都应坚持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保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另外,要注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日常生活中,抗凝类药物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有出血风险,病友的态度也是比较谨慎。
王晓锋说,其实,根据权威指南,经专科医生评估,推荐50~69岁人群如果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应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用好用对了,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治病”,还能“防病”。
急救:
事发时如何正确应对?
学会快速识别脑卒中的“120”,可以在脑卒中发生的紧急情况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脑中风是急症,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是溶栓,其时间窗仅为6小时内;手术取栓时间窗为24小时内。国际上报道仍有95%的脑梗塞患者得不到溶栓治疗。
所以,如果“120”皆为肯定,那就必须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让患者侧卧于平坦处,并为其保暖;检查患者口腔,去除异物;保持冷静,记住发病时间或最近一次身体正常时间,以便为医生抵达后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提供帮助。
王晓锋还提醒,当身边人发生脑卒中时,错误的做法包括:1.情绪失控,不知所措,手忙脚乱;2.自己搬动患者、自行开车送往医院;3.盲目服药。中风发作时,切忌盲目服药,一方面自行给意识不清者喂药可能误入肺部导致窒息;其次,中风发作时血压升高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千万不可喂服平常使用的降压药,否则会造成更严重后果。(周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