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01:35:10 来源 : 直率饺子Vv
来源:综合自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经管书苑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读好一本书?哪些书最值得读?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关于读书和学习的心得和建议。
(资料图)
一、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博学多闻,不是为了让你将来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在书里找答案,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林毅夫: 我在课堂上面对面教授的学生不多,但是读我的书或者其他人的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就牵涉到怎样学习的问题,我想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会希望从书里面得到知识,将来在聊天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表现出你博闻强记,非常有学问。同时如果将来碰到什么问题,会想在某书中看到怎么来分析这个问题,然后用其中的知识来帮助你。但是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要知道书本里面的知识不过是死知识,都是从过去的现象总结而来的。
过去现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有时候他可能没有抓住背后道理真正的精髓是什么,没有把握真正背后的决定因素和关键作用机制。条件可能变化,任何知识都是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是不是很笨?不见得。船不走,水不流,刻舟求剑是对的。但是你怎么保证船不走,水不流?
船可能走,水可能流,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博学多闻,不是为了让你将来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在书里找答案,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比如当老师常常讲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一条鱼,鱼是知识,重要的是教他怎么钓鱼,让他来发现这个现象背后钓鱼的方法。
当老师是这样,读书是自己教自己,也是一样。你到底是想从书上得到一条鱼,还是想从书上学怎么钓鱼,要把这个先弄清楚,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去学会怎么钓鱼,不管我作为老师去教学生怎么钓鱼,还是你自己看书,包括看我的书,最重要的都是学习怎么钓鱼。这样的话,将来你就有可能抓住这个时代给你的机会,面对各种现象、问题和挑战的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看我的书,但是我希望大家看的是超过纸面上那些东西的背后的“道”。
二、阅读就像采集花粉,要有能力酿成自己的蜜
读书所以明理,但是理是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如何‘明明理’更为重要。所以,读书就像临摹名画,不是为了画得像,而是为了学习如何作画。
林毅夫: 作为知识分子,书籍就像花粉,阅读就像采集花粉,不仅在于阅读,而在于要像蜜蜂那样有能力将采集来的花粉酿成自己的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既要明西学,也要对中国经典智慧有所体悟和把握,辨中西之异同,才能在西方强势学术之前,不卑不亢,形成对自己国家社会挑战与机遇的认识,做出“知成一体”的学问来。
三、书重要的不是买了多少,而是留下了多少
有几本书是无论我去哪,无论搬几次家,都会珍藏下来的,那样的书不多,但可能就是最根本的。那些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终极道理。
林毅夫: 我想开卷有益,任何书都值得读。当然我前面讲了,要会读书,不要把书当作知识,不要把读书当作谈资,要把读书当作帮助提高认识世界能力的手段。在这种状况下,哪些书值得读?我觉得可能大家在人生的起点上,重要的是帮助各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国家、社会、人性。对我来讲,这辈子受益最大的其实就是那些流传千百年的经典,比如《四书集注》《道德经》《金刚经》《坛经》等,那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终极道理。对那些终极道理有体悟以后,对将来在很多方面都会有帮助。这是童子功,年轻的时候读,在未来人生历练过程中不断回味。我不知道现在学校里,小学、初中、高中到底有没有这个课。如果有这个课,读多少?家里是不是鼓励你们读?作为老师,我会建议你们花点时间读这些书,要全面通读,去体会,这个体会将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不断变化,这些书是会让人一辈子受用的。
四、经习业以悟道,是学习和读书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能够掌握‘道’,你就能够做到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是最高境界,是知识分子追求的。”
林毅夫: 唐朝的时候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道”是根本,“业”是“道”在具体状况之下的应用。具体状况不断在变化,学生必须掌握“道”才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道”看起来很简单,但越简单的东西,就像《道德经》里讲的“玄之又玄”,越不容易掌握。一般老师教的是“业”,在教授“业”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道”。要是讲“道”,可能几句话就讲完了,但讲完学生可能根本摸不到门,所以必须变成具体的“业”来教授,让学生在“业”的学习当中体悟“道”。那么怎么帮助学生进步?因为学生学到的“业”是具体状况之下的应用,状况不断在变,各种状况都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就真的掌握“道”了,但大部分状况之下是做不到的。无法做到的时候,学生就要问老师。老师经过日常观察互动,用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启发学生对“道”的理解、掌握,帮助学生做到应用自如。这是过去韩愈讲的经过授业解惑来传道。
但是我们现在普及教育,采取课堂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大课,像我在北大教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教室有550个位子,到场可能有600个学生,有时候更多,可能也有外校的学生来旁听。在那种状况之下,我只能授业,讲我知道的,没办法与学生问答,那我就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能不能应用。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我是有意识地去创造机会,尽可能和学生有互动,从这个互动中来了解,学生是只掌握了“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还是能够真正掌握了我传授的一以贯之的“道”。这不太容易,所以作为老师就有责任帮助学生,通过互动,从他们的思考和反应入手,来点拨他们,做到愤、启、悱、发。我一直非常重视这个,所以过去出版了关于方法的对话集《本体与常无》。现在出版的“林毅夫讲习录”里的《解惑集》和《园丁集》也是一种对话,都是从这种对话当中,来理解同学们是不是从“业”的层面掌握,有没有掌握到“道”的层面,如果没有掌握到“道”的层面,那么盲点是什么。针对盲点帮学生点拨一下,可能学生就有点启发和开悟,但是不见得是彻悟,下次又迷惑了,到时就再点拨一下。经过这样的反反复复,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掌握“道”。
如果你能够掌握“道”,你就能够做到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是最高境界,是知识分子追求的。无论是做学问的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家、政治家,这都是最高境界。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2022年6月24日“推开经济学的大门——林毅夫教授聊专业”演讲实录;林毅夫,《园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