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0 16:39:25 来源 : 中研普华集团、央视财经、中研网
在日常生活中,竞拍,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了,但是,火箭的竞拍您听说过吗?
不久前,航天科技集团发布我国首次火箭竞拍公告,有卫星发射需求的企业都可以通过竞拍的方式来获得进入太空的机会。
为什么会采用竞拍的方式?火箭竞拍的背后又透露出哪些信息?
【资料图】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机会首次公开竞拍
来到负责此次火箭竞拍的航天供应链大厦,大屏幕上正在实时显示的就是这次竞拍的详细情况,火箭竞拍的发布和交易都是由航天电子采购平台来实施的。负责人称,在他们平台上,有各类航天相关企业15万家,每天都有各类的产品竞拍活动,但是火箭的竞拍还是第一次。
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表示,会对企业资质、过往经验,以及此次想要搭载空间的用途进行筛选,确保最后上天的产品是真的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
这次参与竞拍的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预计今年年底发射,这是一型两级液体运载火箭。一、二级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主要用于执行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起拍价格为每公斤八万元。
张鹏称,这次是通过搭载发射服务进行一次营销的尝试,发射的周期,包括搭载的运力,会在线进行预发布。“我们会跟比如北交所进行数据对接,通过拍卖实现市场竞价机制。”
今明两年共9次火箭发射机会清单已发布
据了解,这次竞拍将在7月13日下午3点开始。其实,不仅仅是这次参与竞拍的火箭提供商业搭载机会,在今年4月,航天科技集团就发布了2023和2024年度运载火箭“搭载”和“共享火箭”发射机会清单。
包括本次发射在内,共有9次发射任务,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长征火箭的“整箭发射”“搭载发射”和“组网发射”等不同方式的发射服务。
火箭“拼车”发射:更灵活 成本低
什么是“搭载”和“共享火箭”呢?简单来说,就是火箭“拼车”发射。有点类似于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拼单团购、拼车出行。现在,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民用卫星领域,小型卫星批量发射、在太空组成星座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商业发射需求,如何提供成本更低、更灵活的发射方式,这就是“搭载”和“共享火箭”的用武之地。
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商,从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开始为国际宇航市场提供发射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宇航事业部发射服务部副总经理丁洁说:“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既做整箭发射,给国外客户,也做搭载发射”。
丁洁称,由于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商业发射需求,因此他们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国际市场,但是从2015年开始,情况有了变化,这一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但在起步阶段,需求并没有快速产生,因此,他们主要提供的还是火箭的搭载服务。
此后,我国的商业航天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增长,产业涵盖上游火箭发射、卫星及地面设备研制、中游卫星运营和下游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传统的搭载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商业航天的发射需求。
丁洁介绍,面对商业航天市场对微小卫星发射需求的急剧增长,一方面我国研制了长征十一号、长征六号、长征八号新一代运载火箭。
另一方面,启动了“长征快车”计划,推出共享火箭的“拼车”发射模式。与以往任务中“搭载”的形式相比,“共享火箭”发射模式是先确定运载火箭型号和初步发射计划,再到市场上招揽卫星乘客,具有发射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好等特点。
丁洁说,“拼车”大家也都是一起去一个目的地,目标还是比较一致的。把运载能力都用足了,价格肯定就可以相应地降低,解决了把一个大火箭变成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进入太空的方式。
火箭“拼车”发射 探索共享新模式
通过专家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拼车”这种火箭发射模式的创新,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但是,火箭是一个大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火箭研制团队最初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来应对这样的转变呢?他们为实现这种转变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呢?
长征八号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团为了满足商业航天发射需求而研制的一款新型运载火箭,它可以填补我国运载火箭在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资源卫星、科学试验卫星等各类商业航天的发射需求。
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成功首飞,然而在此后,型号团队就面临无星可打的窘境。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称,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以后没有明确的载荷和任务,没有可打的东西,我们就确定这种共享模式的方式,到市场上去找这个载荷。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拼车”方案,把很多小卫星给它凑在一块儿,实现本次任务。
肖耘表示,到市场上找卫星,这对他们这样的研制团队来说,还是头一次,市场上的大部分卫星公司还都处于初创期,卫星比较小,为了尽可能地不浪费运力,他们走访了20多家各类的卫星公司。“
过去宇航部把任务拿回来,我们完成,保成功就完了。现在要跟很多商业航天公司来进行沟通,在技术协调过程中、商务谈判过程中都非常吃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沟通之后,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最终确定由7家卫星制造商来共同完成这次任务。2022年2月,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一箭22星的“拼车”方式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我国一箭多星的纪录。
“非常艰辛,但是也使我们看到了市场潜力很大,根据市场能够共享的用户多少,来实现共享发射,所以这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肖耘说。
我国在轨商业卫星超350颗 服务国计民生
近几年,我国多次实施了“拼车”上太空的发射任务,目前我国在轨的商业卫星数量已经超过350颗。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商业卫星,它们有什么用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我们鹤壁基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建设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用系统。通过这个监测显示,黄色部分显示地面形变在30毫米以下,红色部分地面形变在150毫米以上,绿色部分形变基本正常。
鹤壁的西部和北部地面形变相对比较严重,这是我们下一步防灾减灾关注重点。”鹤壁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司会源说。
鹤壁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存在很多采空区,同时境内有山区、林区、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每年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有很大的压力。
过去他们对于灾害的预警主要是依靠人工观察,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采用无人机,又无法监测到长周期的沉降变形,于是,他们想到了遥感卫星。
司会源称,雷达卫星具有地表穿透能力,做一次鹤壁全市的沉降数据对比,一个人三天就能完成,监测范围广,时效性比较高,在过去靠人监测是无法实现的。
尝到甜头的鹤壁市,在今年3月,一次性发射了鹤壁一号、鹤壁二号、鹤壁三号三颗卫星,除了灾害监测,还可以进行污染物监测、农业精准管理等多种服务。未来,他们还要实现更多更快的卫星应用。
鹤壁是我国卫星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以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为主的卫星应用,涵盖了包括国土调查、水利、林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环保、海洋、气象等在内的诸多领域。
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商业航天迎来高速增长
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工具,通过“拼车”这种发射模式的创新,降低了商业航天进入太空的成本,而成本的降低,又促进了商业航天应用需求的增加。在供应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的作用下,商业航天迎来了高速发展。
在北京银河航天的方舟实验室,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采用了柔性太阳翼。
银河航天灵犀03星总指挥胡照称,这种平板堆叠的技术,尽量把目前的火箭的运力发挥到极致,也降低了整个运载的成本,为未来国家巨型的卫星互联网的星座快速部署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撑。
在航天发射高需求的强力带动下,我国商业航天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一箭多星、火箭可回收、低成本小卫星等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
目前,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为主导,各细分领域国企和民企广泛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天目一号、吉林一号等星座计划稳步推进。商业航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太空组网规划。
企业在创新,国家层面也不断给予支持。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新基建”范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国家明确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截至2022年,国内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400家。
今年上半年,商业航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快舟、谷神星、双曲线、力箭等固体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天龙二号”液体火箭成功首飞。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350颗。
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现状趋势2023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向地面、空中、海上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有望成为6G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部分。其中,卫星制造分为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卫星发射包括火箭制造和发射服务;
地面设备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站和用户终端;卫星运营及服务包含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和卫星固定服务。
卫星互联网是一个全球重资产配置的产业,国际上轨道和频段稀缺资源争夺激烈。当前全球互联网市场仍存在庞大的空白区域,而卫星互联网就是连接这些“信息孤岛”的最佳选择。
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落地,卫星互联网将迎来广阔的应用场景。如农业领域,会涉及到很多气象变化、地质灾害的变化,这时卫星互联网的科技水平和作用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科技的发挥。
2022年全球共实施186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2505个,刷新历史纪录,发射航天器总质量1041.16吨,为本世纪以来最高值。
其中,美国实施87次发射,发射总质量734.45吨,超过其他各国质量总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实施64次发射,发射航天器总质量197.21吨,各项数据刷新本国历史最高纪录,居世界第二位。其他国家发射活动相对稳定,在中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已逐渐落后。
数据显示,全球卫星互联网行业年产值在3000亿美元左右,预计2025年时,全球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至8500亿美元。
2019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接近700亿元,未来卫星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元。中国当前正在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卫星互联网是航天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拓展融合,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卫星通信网络运营、终端应用等。
据SIA数据,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2.48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46.92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其中,卫星制造环节:国家队领航,民营企业聚焦零部件制造;卫星发射环节:国有企业为主,发射降本成发展重点;
地面设备环节:C端市场广阔,民营企业参与众多;卫星运营环节:中国星网成立,牵头统筹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望快速构建卫星网络,加强竞争实力。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卫星互联网主要由基础设施建设、卫星互联网运营以及终端用户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最为核心的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
从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项目来看,卫星发射将集中在2022-2025年。从建设进展来看,目前已发射的多为试验星,并未实现星座组网,典型代表有“鸿雁”星座、“虹云”工程、“行云”工程等项目。
我国处于卫星互联网发展初期,产业链结构逐渐完善。在我国产业链发展初期,处于卫星制造与卫星发射行业的公司将优先释放业绩。
从目前已经发布规划的星座计划数量来看,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将较高。CR3接近97%,CR5超过99%,市场将由中国星网公司主导。
目前,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的上市企业中,中国卫星、航天电子等卫星互联网相关业务收入规模较大。在毛利率方面,上海沪工、华力创通、振芯科技、航天宏图等毛利率较高,均超过了50%。整体来看,中国卫星、航天电子、中国卫通等整体竞争力较强。
卫星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卫星互联网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