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艺术为寿丨赖智豪

2023-08-22 06:23:10 来源 : 羊城派

峥嵘年岁,无悔芳华

奔走日月,代序春秋


(资料图片)

茫茫宇宙,艺术何为

且走且寻,无用大用

天地兼顾,万物相融

山花遍野,枝头吟唱

松柏长青,木棉花开,岁月之中流动着春意。岭南墨色在纸本上铺开,艺术本色慢慢显现,天地之心在生机里跳动着,似与观者讲述天地岁月间的遥遥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洞穴里,在泥泞中,在石器上,未有艺术之名时便有艺术之实体。风云变幻,岁月淘洗,多少繁华,多少悲怆,艺术作品得以重见天日时,或残损破旧,但熠熠生光。历史的记录,历史的痕迹,从不会被掩盖。

2023年,羊城晚报走过六十六载芳华春秋。这一路,与时代同行,与艺术相伴,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征集具有时代价值的艺术作品,让艺术为时代记录,为时代而歌。

今特别策划推出“艺术为寿:中国艺术的致贺传统与个案评论——羊城晚报珍藏艺术作品网络展”。此次网络展览,展出羊城晚报珍藏艺术作品。百家精粹,万象清英,在此汇集,由此生发。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艺术,愿见证与记录时代变迁,恒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山花遍野,枝头吟唱,大地焕然新色,盎然生机。

艺 术 为 寿

中国艺术的致贺传统与个案评论

高妃

致贺艺术,书画为大。

正因每段生命都来之不易,人类才会祝贺寿命的增长,而书画因文心长存而不朽,成为古人记录祝福愿望的珍贵视觉载体。

书画者,纸寿千年,墨韵不改:直至今日,我们仍能一窥宋代刘松年《瑶池献寿图》内的皇家祝寿景象;元代倪瓒《容膝斋图》里的友人清谊;明代沈周《庐山高图》的桃李深恩。至清代,乾隆皇帝亲手为崇庆皇太后绘制《多禄图》,还在母亲六旬、七旬、八旬寿辰时,命画师画万寿图,定格庆生的祥乐场面。或许致贺书画的魅力,更在于创造一个永恒的吉祥时空,包罗受赠者及种种祝福意象,于艺术世界中长续凡俗心愿。

致贺书画是中国绘画中重要的世俗题材和“社交性艺术”[1]。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的交际等需求,致贺书画出现繁荣之势。中国艺术史学家柯律格在所著的《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中,拆解了文征明作品在不同人际圈层下的社交情境。其中,致贺书画的受赠范畴涵盖家族姻亲、师长、同侪、官场、地缘社交、顾客和弟子。另一边,新兴的市民阶层购买能力提高,并学习士绅阶层和上层官员的优雅做派购买致贺书画,“不是追求纯粹的视觉上的审美欣赏,而是为了在特定的场合如春节、寿辰时悬挂出来。”[2]

社会各阶层对致贺书画需求的增加,影响了职业画家的绘画风格。鬻画维生的扬州八怪在文人画内加入世情烟火和吉祥寓意,如罗聘《一本万利》、黄慎《渔翁得利》等作品;为加快创作速度,扬州八怪整体风格上减少了工笔、细笔的部分,汪士慎、黄慎等人由工入写、多取挥毫。近代海上画派从市民欣赏趣味、市场变化为出发点,兼取中西绘画元素。海派早期代表赵之谦融金石学入书画创作;任伯年为代表的中期画家,将民间艺术融汇诸家之长,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速写、设色等,形成海派绘画的典型画风;鼎盛时期代表吴昌硕大写意画法一枝独秀,带浓郁金石气,将色彩浓重的民间审美文人化,形成生机朴茂、古拙典雅的风格,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带有致贺色彩的画作如《神仙富贵图》《清贡图》《岁朝图》。而受其影响颇深的齐白石,风格更鲜活通俗,有《丹桂双兔》《长年大贵》《教子加官》等雅俗共赏的致贺作品。

为了提高作品销售,书画家们开始借助媒体的力量。清末,已形成了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铜板印刷画报的风行给予书画家更多展示可能。如辛亥年间,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一为宣传和实践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艺术革命”主张;二以绘画、摄影等美术手段,充当辛亥期间革命党人的喉舌 [3]。随后的二三十年代,一大批以艺术为题材的上海画报兴盛,为书画艺术从业者提供了不少宣传的机会。

民国时期,全国报纸多达数百家,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报界黄金时代”。书画家多以报刊广告发布书画润例,仅上海《申报》一例中的润例刊登就有数百例之多(1912-1937年之间)。

一些有实力的书画家善于利用大众媒体打造个人品牌。以徐悲鸿为例,他在1926年-1941年的15年间,借助报纸照片,树立了一个戴大黑领结“克拉凡脱”(cravate)的学院派艺术精英形象。他与宣传自己最多的报纸之一《北洋画报》的创办人冯武越亦师亦友,冯武越常在宣传上以“大画家”“名画家”为开头,为徐悲鸿卖座,如《中国大画家徐悲鸿君自绘像》《名画家徐悲鸿君得意作品之一》,甚至还自己下场写文章:“余尝告人曰:中国今后之大画家,当推徐悲鸿氏……”许多得了徐悲鸿应酬画的人,会主动赠刊作品照片以见报端,增加了徐悲鸿作品在媒体中的传播[4]。

在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Hauser Arnold)看来:“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表达,而且是传播。”[5]艺术一方面是文化信息本身,具有被解读和传播的属性;另一方面,艺术植根于艺术世界的生态之中,只有通过中介传播,才能被传递到观众眼前,并对艺术家形成有效的社会反馈。

作为艺术生产者的书画家和传播媒介的大众媒体,二者之间的合作愈发密切,赠画成为书画家与媒体良性互动的证明。早在1931年5月,徐悲鸿曾率中央大学学生北上参观过津时到访北洋画报社,其间为报社友人作画,并与刘老芝、黄二南为报社创办5周年合作画纪念。当时新闻经常围绕“佳话”展开此次社庆的报道,并陆续刊登活动中产生的应酬作品[6]。

五十一年后,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刘勃舒先生,为贺羊城晚报复刊五周年而精心创作了国画《奔马》,祝愿其发展如骎骎骁骥。同一时期,还有王个簃、李可染、孙其峰、朱屺瞻、刘海粟、陆俨少、吴冠中、刘开渠、侯一民、钱松嵒、黄永玉、刘国松、赖少其、程十发、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等大家,以赠画形式致贺羊城晚报的生日。

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自创立以来,它高举文化大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艺术的高地。数十年来坚持对文化艺术界生态的热点、痛点进行深入报道和舆论引导,记录了近现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大量珍贵史迹与思想变迁,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传播窗口和成长平台。

比如,上世纪50年代,每逢广州有重要的文艺演出,羊城晚报就会把第一排的演出票送给杨之光老师,让他能从最佳角度画出当晚的舞台速写,然后次日见报。杨之光老师曾感慨,创作舞蹈人物画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强项,都源于当年羊城晚报社给的机会。羊城晚报50周年社庆,杨老师撰写“半个世纪功名就,羊城不可无此君”诗句赠羊晚,表达知遇之恩。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也曾受邀为羊城晚报创作了不少插画,并在羊城晚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他说,自己的成名离不开这张报纸的宣传报道。

2014年,羊城晚报创办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通过这一平台加强晚报和文化艺术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强化羊城晚报对艺术新闻的采编、策划。

2022年是羊城晚报创刊六十五周年,纵观羊城晚报多年来收到数量庞大的致贺藏画,其主题元素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吉祥寓意。有赖少其《益信此山高》、刘国松《剑门》、陈金章《山水》、梁世雄《高原春色》、刘海粟《纵横郁勃》、王个簃《月季花开》、李可染《清秋图》、黎雄才 《冬岭苍松》、郭莽园《红毛丹》、方楚雄《枝繁叶茂》、林蓝《山竹》等。

二、地域特色。取岭南风物入画,如吴冠中《榕树》、钱松嵒《南国春回》、陈子毅《红棉双雀》、陈永锵《春歌》、梁如洁《岭南春》等。

三、以羊城晚报为画眼。如华君武的《夜读》、董辰生《秉烛达旦图》、张绍城的《佳音传天涯》等。

致贺作品种类还包含油画、版画、水彩、漫画、书法、雕塑等。

针对这批致贺藏画,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推出了《羊城晚报珍藏书画鉴赏》栏目,对精选赠画进行个案解读,从作品鉴赏入手,梳理艺术家的学养体系、折射其背后的时代精神,这批作品整体呈现的,也是现当代中国致贺书画艺术语言的多元聚合。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自《礼记》以来的2500余年,往来互惠仍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底色。千百年来,作为社交性艺术的致贺书画,承载着对诚敬和美好向往的精神内核从来未变。笔底之情“想顷如常”,其间藏匿的幽微思绪,总是衔接着观者,“世总为情”。然世总为变,致贺书画的风格一直随着时代和审美的变化而变化。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摧枯拉朽的力量碾压而来的今天,作为人类情感文化符号的艺术,作为在农耕文明孕育起来的致贺书画,作为与时代共舞的媒体,它们的关系将如何被重塑,它们的发展又将会有怎样的逻辑,命题已出,答案在求。

[1]“社交性艺术”一词出自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M].刘宇珍,邱士华,胡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30.

[2]James Cahill, Picture for Use and Pleasure——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4

[3]陈滢.岭南1368-1949花鸟画流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20.

[4] [6] 季海洋.艺术家形象的建构、传播与消费——徐悲鸿在民国报纸中的公众形象考略[J].美术观察,2021(08):49-54.

[5]〔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134.

本期艺术家

赖智豪

《山高水长》 138x69cm(羊城晚报藏)

《一湖风月》尺寸:45x66cm

《清山紫云起》尺寸:45x66cm

《三清胜景》尺寸:45x66cm

《洞天胜景》尺寸:45x66cm

《王维诗一首之二》34cm x 138cm 纸本 2020年

《王维诗一首之三》68cm x 138cm 纸本 2020年

《王维诗一首之四》138cm x 68cm 纸本 2020年

《王维诗一首之五》138cm x 68cm 纸本 2020年

《王维诗一首之一》34cm x 138cm 纸本 2020年

《草木本心》 纸本水墨 245cm×155cm

《欢语落云溪》 纸本设色 248cm×120cm

《丘壑烟岚》 纸本设色 248cm×610cm

《三江长桌宴》 纸本设色 230cm×190cm

《烟云出岫》 纸本水墨 366cm×144cm

赖智豪画品

梁会

每次见到赖智豪,总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以及让人有点摸不准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来源于本人对他的作品难以准确定性,如同流动的时光无法定格停滞。

在我的审美经验当中,几乎很少有人这样既曲高和寡,又心系基层。这其实是赖智豪对于中国画的一个态度:我必须画出我想画的东西。

作为大众生活中走出来的一代,当连续获奖带来的喜悦消失之后,“书画同源”唤醒了他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认同。他在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滋养下蓬勃生长,真正重要、关乎本质和内心的东西显现出来。

王国维讲“凡一代有一代之史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说一代之史学,而后人情者继焉者也。”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代表性作品,在特定时期留下光辉绚烂的篇章。孰优孰劣很难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 但是我们可以退一步来问,创作者在作品中一直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当我走进赖智豪的工作室,倾听他的声音,理解与鉴赏他的作品,可以读出一个较完整的精神故事。

他在推陈出新的艺术语言中锻造精神,每一步跨越都是一场历险。

在赖智豪笔下,起笔、着墨、挥毫,层层渐进, 充满变化,最终脱胎换骨,呈现在观者眼前的便是探索之果。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起止有度,酣畅淋漓不逾矩。笔墨得劲的灵感时刻,他跳出套路的窠臼,拥抱潜气内转的规律,以画面带出旋律,行走在宇宙天地的大道中,唱出内心的节奏与韵律。这种状态仿佛针灸中的得气,牵引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流动于审美对象中,是能治愈人也最能吸引人的东西。

在中国经典《孟子》的阐述中, “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即人格上的“元气”,是人之为人,异于禽兽,追求善与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 与生俱来,与西方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相通。士农工商之列,公民与囚徒之间显然不同的, 往往是精气元气上的差异。成就者得其陶冶而神气完足, 堕落者亦可因其消减衰弱而心衰沉沦。

赖智豪在读书与行路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上下求索,把文化自信浸润到骨头里,然后通过作品呈现出来,丰富知识,丰盈阅历,扎扎实实为中国艺术添砖加瓦做贡献。

他认为,有传和承的作品才真正令人敬畏。传是当下的磨砺,承是后人的界定,这两者是有时间跨度的存在。思考承,便不得不认真考虑后人的盖棺定论;由果溯因,也就有了当下传的职责与使命。创作者不仅要梳理过去笔墨的脉络,而且要为当代丰富新的格局。

感受是在看时捕捉, 而韵是在看后显现。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再来看赖智豪的作品,就不再是从门外或门缝看到的风景。登堂入室之后,我们以更为开放的审美眼光,基于丰富度、协调性和富于变化这三个维度,便能够曲径通幽,通过思考掘进,揭示峰峦迭起、丰富多彩的笔墨动态,层层通达余意未尽之意。

“大凡一种文化之生命,承续传统是一方面,融合新知、开张新局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一部分《论时代思潮》说的就是这种判断。“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搜尽奇峰打草稿”,赖智豪是这么默默记在心底,也是这么孜孜不倦地干的。他在真山真水中进行着艺术磨砺。在大量的写生实践中师法自然之神奇,探寻创作规律,提炼墨与色的关系,受益匪浅。

温故而知新,于是我们看到他的作品相比于以前有了更加丰富的渲染叠加。山有腾挪之势,水有绵延之流,从一岁一枯荣的荒野之境,到拔节生长、迎风而上的竹林之幽,疏密虚实背后是规律在生生不息地生长,透露出生命气象。

“意境在有笔墨处,韵味在无笔墨处。”此后,在看到一些风景,我们会油然想起“山翠见云多,丹峰吐碧螺。溪流松景润,仙处胜蓬莱。”会不自觉地吟诵“山外青山望眼重,桃源访踏觅尘踪。不知往复来时路,应在溪鸣翠景中。”这便是赖智豪对于诗书画印的传承,在奇崛与清新中将大自然的温凉寒热转化为温柔敦厚,洞悉心灵天籁,孕育优雅的诗教。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画的过程是磨砺心境的过程。有了毛笔的这最初一画,才有后面的变幻若龙。每一根线条都是接续一体,唤醒文化记忆的通道,最终抵达了画面之外的理解与意义。赖智豪一直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推陈出新,联结古今,涌现活力;在当代见证人文历史的斑驳影迹,在纸上扩大行旅空间的以及知识、眼界;将润泽气象,沉雄气质的美融入到观者的精神世界之中,让人变的更加愉悦,阅历和经验便也因此倍增。

雅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是最为发展”。秉承书画同源的理念,简园工作室的空气中弥漫着真挚的投入与热爱。我们可以看到,赖智豪依然保持着精进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艺术追求。

一次精神层面的突围总不会只有一个应用。一旦有了灵感,就继续前进。我们持续期待,赖智豪通往心灵天籁的旅程和探索将给观者带来更多勇气,以及智慧。

艺术家简介

赖智豪,号方岚,1978年出生,祖籍广东佛山,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结业复旦大学文博系。师承刘占江、周国城先生,问学许钦松、梁国荣、周波诸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广东省青年美协副秘书长兼山水艺委会主任、广州青年美协主席。

撰文/王绮彤、高妃

海报设计/罗亨楷、萧兴邦、程升、林新龙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程升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艺术为寿丨赖智豪 2023-08-22 06:23:10
个人信用报告? 2023-08-22 05:52:23
刚刚!LPR再调整! 2023-08-22 05:32:44
卡比巴拉是什么歌 2023-08-22 05: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