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17:01:44 来源 : 天眼新闻
省生态环境厅着力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十条措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近日,为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省生态环境厅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支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十条措施》聚焦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生态环境帮扶指导、企业治污水平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项目要素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方面,我省将强化生态环境准入引导,运用“三线一单”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优化选址,引导建设项目到开发区集聚发展,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持续开展环境影响“预评估”,实行建设项目环评清单管理服务,加强环评编制过程的技术指导;提高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推行环评审批“零”工作日、实施分类审批服务等措施;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优化审批权限、优化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开展环评审批方式改革试点。
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方面,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非现场”执法监管和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同时,强化生态环境帮扶指导,完善厅领导上门走访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帮企治污技术咨询服务保障团队、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助力企业提高治污水平,主要包括加强现场指导、指导服务企业开展深度治理等。
为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我省将采取支持创新技术研究和咨询技术业发展、拓宽生态环保投融资渠道等措施,并加强生态环保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强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监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十条措施》还对我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深化实施单株碳汇项目、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出了明确规定。
据悉,《十条措施》与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出台的《全省重大项目环评“放管服”工作指导意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实现有机衔接,既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项目要素保障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求全要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时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自2017年设立“贵州生态日”以来,贵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本质要求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正是贵州递给世界的一张耀眼“绿色名片”。贵州气候地理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第四。据统计,贵州野生分布的高等植物有9654种;湿地植物1454种,10种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湿地脊椎动物618种,52种鸟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一个个数据是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的有力佐证,启示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守护好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生物越多样,贵州越多彩。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30多年致力于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感染更多人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来;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鹏,足迹遍布保护区的沟沟坎坎,守护46万亩林地和4037个物种;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李扬,扎根山间20多年,在雷公山保护区发现72种新记录物种……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必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四山八水”的生态格局孕育了贵州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万物谋和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必须同心协力,抓紧行动。秉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一定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昂首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盛夏稻田美如画
6月30日,从江县贯洞镇贯洞村良田大坝区,500余亩的连片稻田优质水稻长势喜人,田园郁郁葱葱,绿油油的田野与连绵起伏的远山近水、错落有致的村庄、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画卷。
近年来,从江县依托环境优势,坚持绿色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处呈现出一幅田园美、生态美、乡村美的新图景。梁辉波 摄(贵州图片库发)
毕节 专人专管筑牢生态屏障
初夏时节,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群山连绵,层峦叠翠,万木葱茏。
拱拢坪国有林场总面积为5.05万亩,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着“避暑胜地、森林氧吧”的美誉。如此高的森林覆盖率背后,是一个个林场林管员、生态护林员的默默守护。
清早,33岁的崔吕像往常一样拿着工具,走进朝夕相伴的森林,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
“进入夏季防火的重要节点,森林防火十分关键。我们不仅入户宣传要到位,对辖区林地也要做到全面细致地巡查。”每次出发前,崔吕都会细心叮嘱身边的护林员。
崔吕是拱拢坪国有林场副场长,也是副林长,刚从事护林工作时,他还是刚满26岁的青年。如今,他的足迹已踏遍拱拢坪的每一个山头。
几年来,崔吕见证了林场的变化:哪棵树从刮倒到被扶立,哪段路从水土流失到有效治理,哪片林区火灾隐患被逐步消除。他与同事们在日夜地巡查和修护中,看到了林场的生态保护越来越好,林区的林木和植被更加茁壮成长。
“目前林场共有林管员19人、生态护林员56人、森林扑火员23人,每天值守在林场的有70人左右。”崔吕介绍。
据了解,自拱拢坪国有林场开展林长制工作以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建立了以场、管护站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并在林场划分责任片区,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人,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
自2019年12月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七星关区全面完善区、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划分全区54个区级林长责任区域森林面积302.7万亩,明确3213名生态护林员管护区域和责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专管。
湄潭县构建“治水护田”山水修复新格局
昔日“水淹田” 今朝变良田
一条湄江润两岸。千百年来,湄江作为湄潭县的母亲河,滋养了两岸沃土,哺育着当地人民。
位于湄潭县复兴镇的复兴河是湄江中游的一条支流。趁着天气晴好,刘明怀到家门口的河道里栽种荷花苗。
“现在,河道清了,河道堤岸修整好了,我们老百姓都很高兴满意!”
老刘是复兴镇高岩村的村民,望着焕然一新的河道,他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去年以前,两岸河坎年久失修不牢固,每逢雨季涨水,秧苗就被大水冲走,好好的农田也被洪水损坏了,可惜呐!”老刘说。
时间一长,被水淹过之处一片狼藉,成了大片的“水淹田”。一旁,村民唐淑芬指着自家的玉米田说,“以前这片地年年被水淹,现在终于可以安心种田了。”
从“水淹田”到良田,变化源于正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2022年以来,湄潭县以自然资源部统筹推进的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实施为契机,针对位于湄江流域的复兴河和高岩河实施了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河道生态修复和治理,守护了两岸千亩良田。
针对复兴河岸堤垮塌、水土流失严重等难题,整治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治理,使用大量石块对河岸重新固定,砌成石坝,河道两侧还栽上了格桑花、柳树、蒲草等绿色植被,进一步增强河岸的抗冲刷能力。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技术负责人吴长林介绍,目前,项目基础施工已接近尾声,完成后会在7月中下旬向复兴河投放鱼苗60万尾,用于提高河流水生态修复能力。
复兴河的变化,只是湄潭县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治理,实现“治水护田”的其中一个案例。
“高岩河过去不是河,是条烂泥沟!”提起同样是湄江中游支流的高岩河,高岩村村民这样说。
高岩河穿高岩村而过,沿岸是当地重要的永久基本农田资源,其上游为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高岩水库,主要是为当地提供农田灌溉用水便利。
然而,由于长期下雨涨水,大量上游泥沙被冲刷带入高岩河,导致河道行洪不畅,高岩河河床堆积大量泥沙,河道逐渐变窄,最后甚至消失不见。
今年74岁的老人任和明说,“每年过了4月,一下大雨,高岩水库下的这片农田就守不住了,很快被冲烂。”治理河道保护良田成为村民们的共同期盼。
得益于山水修复工程的实施,1.8公里长的高岩河河道综合整治启动,并赶在今年春耕前完成了河道清淤、生态固岸等,恢复了水清河畅,守护两岸近200亩农田耕地的安全。
今年春天,村民们紧锣密鼓对土地培肥,打田栽秧,曾经的水淹田重现农忙景象。
如今,高岩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竣工,远远望去,一条蜿蜒的河流从田间穿过,农田阡陌纵横交错。一水护田将绿绕,一排排秧苗布满田间,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生态农耕画卷。
湄潭县自然资源局负责生态修复工作的陈潜介绍,湄江水土保持项目是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做好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外,湄潭县正有序推进湄江河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人类活动区生态缓冲带建设以及裸露地生态修复等工程等山水修复内容。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湄潭县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各生态修复子项目建设,统筹兼顾治水和治田,破解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为推动我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生态快讯
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2023版贵州省标准地图
日前,省自然资源厅最新发布了10幅2023版《贵州省标准地图》,涉及政区、水系、交通、全要素等专题。此次发布的新版《贵州省标准地图》,紧紧围绕聚焦实事、锚定实用、主推实效、力主实惠而组织编制。
今年,省自然资源厅将编制出版2023版《贵州省标准地图》作为“办好实事解民忧”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台账认真落实,依照计划全力推进,确保及时向社会发布,免费下载使用,为社会公众提供用图便利,同时从源头上减少“问题地图”的出现,有效提升地图服务保障能力。
2023版《贵州省标准地图》均为1:210万8开幅面,以标准界线画法编制而成,辅以地图美学工艺,地图载幅量更大,通用性更强,表达内容更丰富,主要针对交通、水利等“更大幅面、更大比例尺”的地图需求重新设计、编印,可作为公开出版地图编制参考底图,也可用于新闻宣传、书刊报纸插图、广告展示背景等方面,能够满足各行业及社会公众不同的地图实际应用需求。
2023版《贵州省标准地图》采用最新数据编制,对行政区划界线、政府驻地、交通线路、水系等重点要素进行了更新,合理取舍和表达了线型符号、字体字号、专题要素,图面直观明了,更为全面反映我省地理时空格局。其中,交通版及全要素版等专题图还增加了省道和航道表示,新增蓉遵高速、贵南高速铁路等基础类重点要素,内容更丰富,要素更详实,现势性更强。
目前,2023版《贵州省标准地图》可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免费下载。
罗甸救助放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两只领角鸮放归自然。 (罗甸县林业局供图)
近日,罗甸县林业局、龙坪镇派出所接到群众来电:龙坪镇有两只猫头鹰因觅食误闯入居民家中,急需救助。相关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经确认,这两只猫头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领角鸮。
领角鸮为鸱鸮科、角鸮属猫头鹰,体长24厘米左右。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孟加拉和喜马拉雅山东部至中国南部。栖息于森林、灌木丛、次生森林,以及开阔的乡村和城镇周围的树林、竹林,常以甲虫、蚱蜢和其他昆虫为食。领角鸮是夜行动物,白天躲藏在茂密的枝条上,夜间才开始活动,飞行轻快无声,常常发出“不不不不”的叫声。
两只领角鸮经工作人员仔细体检、安抚照料,确认体征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具备放生条件后于次日一早放归大自然。
罗甸县实施林长制以来,大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已成功救助红腹锦鸡、游隼、池鹭等多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罗甸县林业局将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
印江 6477株古树有了“守护者”
“陈洋认领6520号古树,龙洋林认领6524号古树,敖叶静认领6527号古树……”在第七个贵州生态日前后,地处梵净山核心区的印江自治县罗场乡岭峰村古树群,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党员“守护者”,21名身着“检察蓝”的干警,在这里启动了2023年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党员认领古树名木大树仪式。
岭峰村古树群是印江最大、群落中树种最多的古树群之一,有180多棵树龄超100年的柏木、银杏等参天大树,而且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鹭和上百只白鹭的栖息家园。
近年来,随着印江乡村旅游的兴起,前往古树群生长地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在树干上随意刻画的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导致发生古树群遭到人为破坏而被提起公诉案件。
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龙洋林说,加强和完善古树名木大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确保境内古树名木大树保得住、活得好,该县检察院从林业部门获取了全县古树名木大树分类和分布情况,结合检察院机关支部党员名单,梳理形成《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古树名木大树认领名单》,每名党员根据《名单》认领相应数量的古树名木大树,在古树名木大树上挂上蓝色认领牌,标清认领人的姓名、树木种类和举报电话等信息,定期观察每一棵古树名木大树的生长情况,并针对树情实时联系县林业局或乡镇林业站,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护,为古树名木大树健康保驾护航。
“通过‘党建红+检察蓝+古树名木大树保护监督’模式,由党员检察干警牵头,充分发挥联络站护林员、党员、群众作用,对全县6477棵古树进行监督监管。”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驰风说,在党建引领下,将逐步健全完善党员带头管护古树名木大树体系,推进印江生态建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尚宇杰 金秋时 张弘弢 王远柏 李坚
编辑 王剑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谢巍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