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4 12:22:52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3日电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在世界艺术百花争艳、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国画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
国画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如何?如何扩大国画的国际影响力?进入新时代,国画精神该如何得到存续和发展?
围绕上述问题,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与韩国青云大学中国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韩国中国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崔昌源,透过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进行观察,展开对话。
【资料图】
崔昌源表示,齐白石画作在韩国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喜爱,文化交流能够增强韩中两国间的认同感。吴洪亮也表示,国画传播到海外的过程中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要找到国画与全人类共有的撩拨心灵的内容,让外国观众感受中国画的“笔精墨妙”。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韩国汉学家崔昌源:艺术交流能加强韩中两国认同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北京画院是全球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门类最全的机构,吴院长是如今的掌门人,崔会长曾学习齐白石先生的画法,是水墨海虾画法的首创者。两位如何理解齐白石的艺术思想?
吴洪亮:齐白石是中国二十世纪了不起的艺术家,是一位集中国艺术之大成的大师。他精通花鸟、工笔、人物等多种类型的创作,写意画更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齐白石也为推进中国画的普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并获得过国际和平奖金。他除了是一个画者,还是一个使者。
崔昌源: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自我的和谐,他不断追求均衡、和谐的生活状态;二是与他人的和谐,从齐白石先生的画里可看出不分界限的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三是与自然的和谐,他将大自然视为恩人、老师。我非常敬佩齐白石先生。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国画在海外的传播情况怎么样?
崔昌源:韩国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展出了齐白石的原作,展出非常热门,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齐白石的画作开始受到韩国人喜爱。
2017年到2018年的时候,我参与拍摄了名为《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与和平思想》为主题的纪录片,时长53分钟。在韩国SBS电视台播出后,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
吴洪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画的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例如,北京画院最近几乎每年都会将齐白石的画作带到国际上展览,包括匈牙利、希腊、日本等国家。
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有很多层次。传到韩国,在光州有水墨的双年展;传到日本,出现了版画等新的形式;传到欧洲,影响了印象派。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中国艺术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中新社记者:国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过程中也有挑战,国画丰富的文化意象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否会增加外国人理解和欣赏的难度?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鸿沟?
吴洪亮:在中国画海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找到其与全人类共有的撩拨心灵、感动心灵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同时要尝试增强中国画的互动性。例如把齐白石的作品做成可以“上手”的艺术作品,让西方朋友写写画画。解决了如何和西方观众交流中国艺术的微妙和神奇之处的问题,壁垒就被打开了。
此外,还要让观众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帮助国画实现“以熟入生”的效果。如,2015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画展就展出了齐白石的手稿,还布置了齐白石画室中的桌椅、作画所用文房等细节场景,观众反馈效果很好。
崔昌源: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能离开自己原有的文化意象和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化和创新,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同时,艺术分享首先要认可和包容不同的艺术风格,才能实现友好的交流。
中新社记者:艺术创新的灵感往往在文化交流中产生。有人认为,国画与海外艺术流派结合后会失去本身的韵味,也有人认为,融合和创新能够帮助国画焕发新的生机。两位怎么看?
吴洪亮:中国画当然有必要和各种艺术进行交融,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尽管也有很多艺术家认为需要保持中国画所谓的“纯净本体性”,但是我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其实所谓“传统”,从它形成的时候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我们如果对中国艺术、中国画有信心,就不用害怕它在各个维度上进行实验。
崔昌源:为了艺术创新,应当多交流、分享、多吸收新鲜血液才能有生机盎然。多融合能帮助“法古创新”,多结合就会发挥独创艺术效应,多共享就会脱离固定观念,变成创新。
中新社记者:如今是数字化时代,在交流方式基本已经虚拟化的当下,别说毛笔了,很多人都不用笔书写了,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画还能为人类视觉艺术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中国画的精神如何存续和发展呢?
吴洪亮:数字时代给中国画带来了一个新的机会。比如齐白石画的工笔的草虫,观众在博物馆里去看,看到的草虫是有距离的,更细节的部分是看不见的。
而今天的数字化成果可以很精细地拍出草虫的照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和草虫同样大小齐白石的画,还可以在手上放大,看到其中的笔精墨妙,领略画作中中国笔墨的能量和精神。当观众通过手机看到画作细节的时候,赞叹之情可以说油然而出。
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并不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阻碍,而可能是新的通途。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画艺术家创作的媒体方式。如,3D打印技术可以帮助呈现中国画的香味,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尝试用于绘画创作。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3D打印可以帮助呈现中国画的香味来源:中国新闻网
崔昌源: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韩国也有很多关于数字化艺术的尝试,例如新修建了VR等数字化应用美术馆,以及发展AI绘画等。
目前,3D技术可以将我的海虾图扫描到大屏幕上,使画作更加栩栩如生,在美术馆中得到很好的呈现。数字化艺术应该是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新社记者:艺术的交流是不同国家民众情感沟通的桥梁,未来该如何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文化和艺术的交流,让两国人民的心走得更近?
吴洪亮:目前,中韩艺术家之间关于水墨画已经形成了每年交流的习惯。未来,我们会做更多的工作。在韩国的博物馆有齐白石画作的收藏,我们在进行齐白石画作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也借由这样的方式和当地的文化机构、学者和艺术家进行沟通。
崔昌源:艺术应该多多交流。因为艺术不会成为人跟人交流的障碍,艺术不会排斥不同的情感。艺术多走向邻国进行交流,能够逐渐融合认同感,拉近人民之间的情感。
我非常愿意从事艺术交流。在韩国,我经常和大家介绍中国齐白石先生的画风,同时我们也经常组织义卖和慈善活动,让韩国人更多地了解齐白石先生。
随着疫情慢慢散去,2023年应当继续扩大韩中间的文化交流,尤其从艺术开始,互相尽快展开交流,才能推动韩中人文交流呈现出新的更加热络的局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表达的就是这样。
作者 李金磊 宫宏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