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爱情心理学(第3版)随便读读

2023-08-18 10:01:28 来源 : 哔哩哔哩

我这概括能力实在不行,所以还是整成摘抄了,一不小心就给抄到1w5了(悲)以后一定改(确信)

希望能过审,球球审核了,这里面都是学术内容


(相关资料图)

第一章:理解亲密关系

1.      亲密关系与一般关系的不同:

a)      了解、关心、依赖、相互性、信任、承诺

2.      一般而言,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是如何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的

3.      婴儿时期:

a)      及时的关心、爱护→安全型

b)      不可预测、不一致的关照→焦虑矛盾型

c)      心不在焉甚至敌对凶狠→回避型

4.      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由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和心理上的差异)、人格差异(更为稳定和持久,相对而言不随时间改变)、自我概念差异(自我认知&评价:“你其实很好看,只是你没长在自己的审美上”

5.      尽管同样性别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会有着显著的差别,但是平均而言,男性和女性的差别是相当小的。男性和女性都想要他们的亲密伴侣提供给自己更多的情感和温暖——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性别,而不是对立的性别(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是非常不当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对

6.      一般人往往倾向于渲染和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其实同一性别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人际关系的互动影响更大

7.      “大五”特质:

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8.      短期内我们往往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但对于那些拥有负面自我认知的人来说,他们在长期亲密关系中(如婚姻)会更偏好那些能确认/强化他们自我认知的伴侣

第二章:相互吸引

1.      关系开始的第一大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2.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友谊和浪漫是缘于与周围人的交往。与人见面不一定会爱上他们,但爱上他们则必须先见到他们

3.      屡见效应:与某人(一般说的是陌生人)的重复接触不仅不会引发不快,反而会增加我们对他的喜欢

4.      无论男性或女性,当用格外美丽的人作为比较标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低估普通人的吸引力

5.      人们也许都想得到漂亮的伴侣,但结果通常是人们和外貌相当的人结成伴侣

6.      平衡理论:人们渴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能够达成一致

7.      事实上,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似性:彼此喜欢者也相互吸引。有着相似背景、个性、外表吸引力和态度的人们更有可能彼此吸引

8.      当“对立的”看上去相互吸引时,人们也许是在用一种资源换取另外一种资源,以便得到有着相似社会地位的伴侣。互补相吸引实际上是少数情况

9.      心理逆反理论认为,当人们失去行动或选择的自由时,他们会争取重新得到自由。结果就是当我们面临失去的威胁时,我们可能会更想得到

10.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越是干涉他们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就越相爱

第三章:印象管理

1.      首因效应:最初的信息占据更大的权重

2.      验证性偏见(确认性偏见):我们可能寻求印证我们最初观点的信息,而忽略证明我们判断错误的信息。

3.      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所想看到的,自信的判断并不总是对的

4.      即使是肤浅的第一印象,改变起来也相当慢,这是因为第一印象对以后的思维会产生影响

5.      自我服务偏见:认可自己在成功中的作用,而避开在失败中的责任。在令人满意的关系中,自我服务偏见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争吵的时候,配偶们倾向于相信都是对方的错

6.      幸福的一对,将伴侣的积极行为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及普遍的,同时,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轨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

7.      幸福的伴侣以仁爱之心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对方如何行为,总是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

8.      浪漫得分:爱是完美的;每人只有一个完美的真爱;真爱能跨越一切障碍;一见钟情是存在的(越是同意以上四点的,浪漫得分越高)

9.      有害的观念(以下观念是错误的):

a)      争吵是有破坏力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该争吵)

b)      “心有灵犀”很重要(如果伴侣不能猜到我想干嘛,说明他/她不够爱我)

c)      伴侣是不会变的(狗改不了吃屎)

d)      男女是不同的(我很难真正了解对方)

e)      好的关系顺其自然(不需要努力维持关系)

10.    印象管理很少有欺骗性。恰恰相反,尽管人们有时会通过说谎或作假虚伪地表现自己,但大多数的印象管理是向别人表现自己真实的特性——也许只是有所选择的

11.    印象管理策略:迎合策略、自我推广策略、威胁策略、恳求策略(示弱)

12.    以优雅的举止赢得了浪漫伴侣的爱以后,我们中的一些人再也不努力在爱人面前让自己更有魅力了

13.    人的印象管理会存在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来满足不同情境下不同的规范

14.    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了解我们的伴侣

15.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为准确,但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时间长度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认知的准确程度

16.    结婚时间较短的配偶与更有经验的配偶相比,能更好的猜出对方的所思所想

17.    由于亲密的伴侣在持续不断地形成和塑造彼此的行为举止,我们会引导伴侣成为我们所想要的人

第四章:交流

1.      交流开始于发出者的意图和发出者希望传达的信息。发出者的意图是个人的,只有他/她本人知道。为了传递给受者,必须将它编码成外在的、可观察到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行动。发出者的心情或社交技巧、所处环境的噪声干扰等诸多因素会影响或干扰这一过程。然后,受者必须解读发话者的行为,干扰同样也会发生

2.      伴侣间不断增加的亲密是由更高层次的非语言行为表明的

3.      地位高的人常采用开放的、不对称的姿势,占据大的空间

4.      距离是测定交往中亲密程度的一个微妙的方式,甚至可能是衡量关系质量的一个间接手段

5.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如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

6.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会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得不好的夫妻一般对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此外,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但并不总是,只是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解码和编码)

7.      “女人的直觉”:女性比男性更会使用微妙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

8.      自我表露: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

9.      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自我表露所需的时间在45分钟以上

10.    最初见面时的自我表露通常涉及明显的对等性。新的伴侣倾向于在开放程度上彼此匹配,如果对方表露的更多,自己就表露的更多

11.    持久的亲密关系,更多地依赖于伴侣的敏感度,而不是对等性。即,人们希望他们的自我表露能够得到明显的理解、关爱、支持和尊重,而不是相应得到一个类似的秘密 社交渗透从来不是完全的,可能也不应该是,因为伴侣也喜欢有自己的隐私。没有任何关系能在长时间内经受完全的开放与亲密,甚至连尝试这样做也是一个错误。亲密的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婚姻的美满(自我表露和尊重隐私之间的良性平衡,可以使亲密的关系更为持久)

12.    安慰方式:“很遗憾,”或“为你感到难过”,然后停顿一下。不要试着用乐观的前景安慰那个人,不要暗示这一损失不是最悲惨、最可怕的事情。也不要就此人的生活重回轨道提供建议。这些努力可能出自好意,但最终会贬低那个人正在遭受的痛苦。只是提供衷心的同情就可以了。只要点头倾听,不要妄下判断

13.    一般地,关系中禁忌话题(如过去的性经验)越多,伴侣们之间的满意程度就越小,除非他们对彼此有着高度承诺。

14.    一见钟情会经历一种高潮低谷的交替循环,研究表明,在一起居住了仅仅两周就表现出较高自我表露水平的人,在六个月后彼此之间喜欢的程度更小。

15.    配偶间使用的惯用语越多,婚姻就越幸福

16.    性别角色差异(而非生物性别差异):

a)      相对而言,在女性的交谈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而男性则会谈论非个人化的事情,讨论一些物品或行为,如车和运动,彼此之间寻求的是快乐,而不是支持和忠告

b)      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加善于自我表露,她们也能引发别人更多的自我表露。这一切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在感情上的温暖和亲密方面,男性依赖女性要多于女性依赖男性

c)      女性对自己的情感较为公开,而男性相对而言是三缄其口(丈夫们将没有明确地表露爱意看作是一种对抗的信号,而妻子将没有对抗看作是爱的继续)

17.    不快乐的伴侣不擅长遣词达意,也不善于彼此倾听,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情感

18.    更为明智和正确的办法是,尽可能平实地,具体地指出让自己生气的一个确定的行为,而不是由此发起对伴侣性格和特点的批评/人参公鸡(比如明确指出:“你别把用过的毛巾扔在地上,这让我很生气”,而不是开骂:“你怎么这么邋遢”)

19.    尽可能的使用第一人称进行表述,这有助于减少冲突(我很生气vs你干嘛哎哟)

20.    认可伴侣的行为常使得对方可以接受不同的意见(好,我理解,我不怪你。但我也想让你了解我的感受,你这么做会让我难过)

第五章:投入与回报

1.      相互依赖理论:人们就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中浏览,寻求回报最大,成本最低的人际交往

2.      社会交换:社会生活需要与他人交换,以得到想要的回报(指交往中想要得到的、受欢迎的、能给接受者带来享受或满足感的任何事情。与之对应的“成本”指惩戒性的、人们不想得到的经历、心理负担如对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因伴侣的不完美而承受的挫折感,以及由于你身在一种关系中而不能做一些事情的遗憾)

3.      比较水平:衡量我们关系满意度的标准。幸福的程度取决于所得结果超过期望的程度

4.      替代选择:如果其他的关系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满意,也会离开现在的伙伴,转而寻求更大的收益

5.      过于关注交往的回报和成本,可能导致我们忽视关系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关系最终能否成功,可能取决于你能否很好地适应不可控的外部压力

6.      当与不太了解的人讨论问题时,人们表现的礼貌而客气。相形之下,面对伴侣,人们表现的比较可憎。亲密和相互依赖似乎允许人们不礼貌,而不是彬彬有礼和考虑周全

7.      交换关系:一般是陌生人或一般熟人之间肤浅的、短促的、相对以任务为导向的邂逅

8.      共同关系:寻求共同关系的人会避免严格的成本核算,通常会为伴侣做出一些小牺牲

9.      们对想与之发展亲密关系的人是随时准备提供利益的,而且一旦开始交往,人们就很快将对方的幸福考虑在内

10.    公平理论:人们对存在着适度公平的关系最为满意,这意味着每一个伴侣从关系中得到的收益与他/她对关系的贡献是成比例的

第六章:友谊

1.      友谊: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互相喜爱并寻求彼此的相伴

a)      情感性:个人思想和感情的分享(如自我表露),及其他关于亲密性、欣赏和情感的相关表达(包括热情、关心和爱)。另外,朋友提供鼓励、情感支持和同情,能够增强自信。友谊背后的信任、忠诚和投入,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b)      共享或共同维度:参与共同的活动、相似性、给予和得到非情感性的帮助

c)      社交因素:朋友是“消遣、趣味和娱乐的来源”

d)      与爱情相比,显然友谊产生较少的义务,涉及的情感通常较为不浓烈、较少排他。友谊通常不涉及性的亲密,浪漫关系则不然

2.      情感依恋的四种组成或作用:

a)      寻求接近:涉及靠近或接触一个依恋对象

b)      安全港湾:在面临压力的时候,求助于依恋对象来寻求安慰和支持

c)      抗拒分离:人们拒绝与伙伴分开,如果分开就感觉烦恼

d)      安全基地:将伙伴当做基地来寻求新奇的环境或其他大胆的探索

3.      总的说来,当人们有配偶和孩子时,他们的社会生活不一定就会萎缩,但他们社交的焦点从个人的朋友转到了家庭和与配偶共同的朋友上

4.      (美国数据)与家庭成员相比,朋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为关键。总的说来,老年期的社会交往确实减少了,特别与圈子里距离较远的人。但是,友谊的存在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      女性的友谊通常以情感分享为特点,而男性的友谊则围绕着共同活动。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而男性的交往是“肩并肩”。具体的一些例子:

a)      年轻女孩倾向于两两交往,年轻男性倾向于以群体形式交往

b)      女性友谊是“全面的”,涵盖许多方面的经历,男性友谊是“有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伙伴

c)      一般地,男性友谊中较低的亲密程度不是由于能力不足,而是文化压力下的选择

6.      与不抑郁者相比,抑郁者的社交网络更小、支持性更弱

7.      一个解释:别人认为抑郁者会令他人心情不好(一个可能的情形是:抑郁者寻求安慰,而在得到安慰时,他们会怀疑这个安慰是否诚挚。此外,除了寻求安慰,抑郁的人可能也在寻求消极负面的反馈,即寻求安慰和消极自我认知之间存在矛盾

8.      另一个解释:抑郁的人们缺乏社交技巧

第七章:爱情

1.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择偶很少与浪漫爱情有关;婚姻可能出于政治的,经济的,实用的和家庭的目的,唯独不是因为彼此相爱

2.      从未有过一种文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必备前提,全世界的人都会经历浪漫的激情,但多数文化仍不认为这是婚姻的先决条件。

3.      认为配偶应该彼此相爱,是现代人所信奉的观点。许多年来,对爱情的态度至少在四个方面有所变化:

a)      文化价值:爱情是人们所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状态

b)      性爱:爱情应该是性的还是非性的

c)      性取向:爱情应该发生在同性还是异性伴侣之间

d)      婚姻状态:我们应该爱配偶,还是将爱留给别人

4.      古希腊:激情被认为是一种疯狂,与婚姻和家庭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那是体现在两个男子之间的非性的爱

5.      异性的爱在12世纪以“优雅之爱”的概念出现,有着更为积极的内涵。高贵的爱需要骑士将其作为一种追求,孜孜以求地将自己献身给一位贵妇,它非常的理想化,非常高雅——至少在理论上——与性无关,但它明显地又是私通的。在优雅之爱中,通常男方未婚,而女方则嫁给了别人!在中世纪,人们并不期待婚姻是浪漫的;相比之下,它完全关乎政治和财产

6.      为什么北美人对“为爱而结婚”的想法这样热情?也许是由于北美的个人主义和经济繁荣(这使得多数的青年能够独立生活并选择自己的婚姻伴侣),以及没有种姓制度或统治阶级(?)。个人(而不是家庭)由于感情的原因(而不是经济考虑)而选择婚姻伴侣,这一想法对美国人比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许多人更有意义

7.      有研究者指出,迷恋和真爱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爱情比纯粹的激情更为深刻和丰富。爱情根植于容忍、关心和交流之中;爱是“燃火的友谊”

8.      罗伯特·斯腾伯格:爱情的第一个基石是亲密,第二个基石是激情,最后一个基石是承诺

9.      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来自于:身体的欲望唤起+一个信念(对方是唤起你欲望的人)

10.    在任何情况下,来自无关源头的唤起可以强化我们的情感反应(比如,当男性看了挑逗性的材料而性唤起时,与未被唤起的时候相比,他们对浪漫伙伴感受到更多的爱)

11.    有吸引力的女性总比无吸引力的女性容易得到偏爱,而男性唤起的时候比他们平静的时候会更加喜欢吸引人的女性,而更加不喜欢无吸引力的女性

12.    尽管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均激情在以后没有差别,但在刚开始约会时,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激情

13.    一位研究人员认为:浪漫激情的欢欣和兴奋存在化学基础:当身体产生越来越多的氨基乙苯(PEA)时,我们就能感觉到激情,这一物质和苯异丙胺(安非他明)有着化学联系,对我们的心境和精力有着相类似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讲,浪漫之爱是一种身体上的激活或激动。所以唤起和爱是紧密联系的

14.    另外,浪漫爱情完结的时候遭遇的情感挫折,被认为很像停止服用安非他明时出现的嗜睡和依赖性症状

15.    单恋:

a)      更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

b)      更可能发生在焦虑/矛盾依恋类型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或逃避型)

c)      可能原因

i.          被不情愿的目标吸引(认为与这样的对象的关系才值得努力和期待)(感觉像某种奇怪的征服欲)

ii.          乐观地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

iii.          尽管很痛苦,但单恋也是有着回报性的——在挫折中经历着类似实际恋爱中感受到的激动、欢欣和兴奋(我觉得是假想出来的)

d)      事实上,成为被单恋的目标会感觉更糟(追求者的坚持不懈常常有侵入性、令人烦恼,而拒绝对方常会使自己愧疚)

16.    一份关系的长久与否更多地是与友伴之爱有关

友伴之爱:对一个值得喜爱的伴侣的适宜的、充满感情的、信赖的爱,它以深度的友谊为基础,涉及相伴的关系,享受共同的活动、相互的兴趣,也分享欢笑

17.    有研究者将爱区分为六种不同类型,它们在爱情体验的深度、对爱人的投入和承诺、所想要得到的爱人的特点,及对所付出的爱的回报等方面有着不同

a)      性爱

b)      游戏之爱(所谓情场老油条)

c)      储备之爱(缓慢发展感情,做出持久承诺)

d)      狂热之爱(占有欲)

e)      无私之爱

f)       实用之爱

18.    再论两性区别:

a)      平均而言,女性的感情更为浓烈多变,女性会比男性体验到更强烈的感情

b)      也有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拥有更为浪漫的态度(这里的“浪漫”应该是个中性词而非褒义词),他们更有可能相信“一见钟情”

c)      女性比男性更为实用主义,而男性更可能将爱情当作一场游戏(女性对待爱情更加谨慎),但一旦坠入爱河,男性和女性的体验就非常相似了

d)      女性对爱谁会更有选择性,而男性则有着更小的歧视性(比如,他们对随意的性爱有着更大的接纳程度)

19.    非传统的、兼两性特征的男性和女性似乎分享着更多的亲密性,并因此对彼此有更大的友伴之爱,进而相对来说有着更稳定的长远关系

20.    人们结婚后浪漫的爱情开始减少

a)      幻想助长了浪漫,而同居会导致现实性越来越强,削弱了幻想对浪漫的作用

b)      共同参与新奇、激发性欲的活动会让浪漫伴侣感觉到彼此更加相爱,而失去了新奇感会导致激情逐渐消退(再婚的人当改变了伴侣的时候会增加性爱的频率,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如此)

c)      唤起随时间推移而减弱——唤起会强化激情

第八章:性

1.      多数人一般不赞同非承诺关系中的性行为,也不赞成与多个伴侣发生性关系

2.      男性在性的价值和态度上更为宽容,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享受彼此间没有亲密感的性行为,而女性更喜欢性是心理上亲密关系的一部分。但研究表明,男女在性态度上的差异已随着时间而减少了(并没有说是折中了还是趋于某一方了)

3.      尽管研究证据表明同性恋关系与异性恋关系相比,相同之处多于相异之处,但还是有许多人认为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关系(包括性行为)是不健全不快乐的。事实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人对同性恋会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4.      美国人的性态度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要更为保守。研究人员比较了24个国家的性态度,发现美国、爱尔兰、北爱尔兰、波兰等可以被归为性保守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婚前性行为、16岁前的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的态度上)。相比之下,加拿大在各项指标上都比美国更加宽容

5.      一些年轻人是因为想表达对伴侣的爱与情感才发生性关系的,另一些人则因为好奇、想体验一下性的快乐,还有一些人则屈服于同伴压力,或想取悦伴侣

6.      婚前性活动更多地发生在认为约会很重要或对拥有伴侣有强烈愿望的年轻人当中。自己的父母拥有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学读书成绩不好、在同伴中受欢迎的人成为未婚父母的可能性会增加。看起来,面对有压力的生活环境社交上成功的年轻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有性行为。

7.      家庭结构的影响对男孩和女孩可能是不同的。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更有可能发生婚前性行为。但有着最多的婚前性行为的男孩则是那些从完整的家庭转为没有父亲的家庭的孩子

8.      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或异性伴侣在关系初期会有更频繁的性生活,而在十年后则会比异性伴侣更少。另一方面,女同性恋往往有着最低的性生活频率

9.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发生婚外恋情,也更为接受非一夫一妻制即多伴侣观念。此外,在发生婚外恋的配偶中,男性比女性会有更多数量的婚外性伴侣

10.    研究者发现性满意度与性频率是密切相关的(多多益善,但注意,这是相关而不是因果,完全有可能因为满意才频繁)

11.    特曼等人发现性交的频率与婚姻的幸福并不相关。但实际的性交频率与所希望的性活动水平非常接近的人,更有可能对自己的婚姻表示满意

12.    霍华德和道斯发现:尽管性活动或争吵次数各自与婚姻的幸福没有关联,但性生活和争吵的组合(性生活比率减争吵比率)确实能够预测婚姻的满意度(什么线性协整)。并且研究进一步发现,性生活和争吵是正相关的

13.    喜欢一起做事情的人(包括做爱,当然这里说的不是impart,而应该是与“各自单独解决”相对的概念)可能会比不喜欢在一起做事的人更幸福

14.    前文提到的公平理论的原则(就是成本-收益核算那套)也适用于研究性行为与性满意度

15.    好的性生活似乎依赖于:

a)      每一个人的需要都被伴侣所满足

b)      在积极和消极的关系交往过程中(性爱的或非性爱的)取得平衡,且积极的方面多于消极的方面

c)      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间——在床上也好,不在床上也好

16.    伴侣们会使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做爱的意愿,女性更喜欢使用间接的言语方式,比如问伴侣是否有安全套;而男性更喜欢使用间接的非言语方式,如亲吻或抚摸

17.    若伴侣双方都愿意就性的问题自我表露,则这样的性交流最舒适自在——仅仅靠间接方式交流是不够的

18.    研究者发现,在性体验的主观性的质量方面,同性恋者(无论男女)要高于异性恋者。研究者将其归因于良好的交流。同性恋比异性恋者更为容易和更为开放地与伴侣谈论他们对性的感受。

第九章:嫉妒、欺骗和背叛

1.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选择机会很少,很需要一个特定的伴侣的时候,任何威胁对于他们的关系都是致命的。因此这部分人群容易产生较强的嫉妒

2.      关系中的不确定感也会导致嫉妒加强,担心达不到伴侣期望的人,或者担心自己不是伴侣想要找的人更容易嫉妒。如果个体怀疑自己是否具备爱人的能力,那么即使高自尊的人也容易嫉妒(他是不是比我更爱你)

3.      男性一想到伴侣性方面的不忠时更容易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的不忠的反应更为强烈(进化论角度而言,男性不能确认孩子一定是自己的,而女性则可以)。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女性更偏向于认为性和爱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这两种类型的不忠对女性而言可能没有不同,而对男性而言这才是“两种”不忠。

4.      女性对竞争对手介入的反应是尽力改善与伴侣的关系——维系现有的关系。而男性则考虑离开现有关系,并以征服新伴侣的得意来抚平心灵的创伤。

5.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试图使自己的伴侣嫉妒。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试探自己与伴侣的关系,或试图引起伴侣对自己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承诺。当然,由于上一条所介绍的男女的不同,男性一般不会按女性所预想的“尽力改善与伴侣的关系”这样做

6.      我们所做的最大欺骗常常更多地发生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

7.      人们不是很擅长识破谎言,尽管我们对亲密的朋友和爱人有许多了解,但我们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够区分事实和想象

8.      我们并不总是被我们所爱的人伤害,但我们所爱的人能够以别人不能的方式伤害我们

第十章:权力

1.      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看,权力基于对有价值的资源的控制(私有制与权力的关系真是处处有体现啊)

2.      人际剥削法则:在任何关系中,操心较少的人对操心较多的人拥有剥削权力

3.      最小兴趣法则:在任何关系中,对继续或维持目前关系兴趣较小的人拥有更大权力

4.      传统的男性主导的关系权力模式源于传统的分工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导致女性在金钱和社会关系上对丈夫尤为依赖

5.      家庭中拥有更多社会经济资源的人对家庭的各项决定有更大的影响

6.      传统的性别控制资源观点认为男性的权力基于金钱和地位,女性的权力基于爱情和性

7.      爱的权力在于它必须是自发给予的。我们的爱只有在其他人也爱我们的时候才会产生力量——“当爱消亡的时候,我们的权力也随之消亡”(《无尽的爱》,斯科特·斯宾塞)

8.      表达权力的三种可能的方法

a)      言语

b)      非言语行为

c)      权力的一般风格:女性更可能使用个人权力(诉求于温情和/或性)与操纵权力(无助的请求等);男性更可能使用更直接的权力(强迫、权威)和基于能力的个人权力(专业知识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性恋中,男女没有显著差异,而只在异性恋中体现出这样的风格。

9.      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是要主动、占主导地位、要表现得强有力,所以当他们展示这些特点的时候要比不展示这些特点的时候更有吸引力。在男性占据主导、女性被动顺从时,似乎男女两性都会感觉更舒服自在

10.    我们有理由认为,男性和女性对女性主导地位的反应方式可以作为衡量性别平等的一个高敏感指标。只要女性主导不像男性主导那样为我们的社会所接受,我们的社会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

11.    维洛夫对权力需要的研究结果:

a)      男性受教育程度与权力需要呈负相关

b)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权力需要呈正相关

c)      单身女性对权力的需要是最高的

d)      维洛夫认为:

i.          单身女性打破了女性对婚姻高度重视的文化规范

ii.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可能会与男人在“男人的世界”竞争,在这种情形下,她们可能认为身为女性是受限制的

iii.          上述两个因素破坏了女性的安全感,进而可能导致女性权力需要的增加

12.    温特等的研究结果:

a)      对(单身)男性而言,高权力需要与低关系满意度有关,且更可能对伴侣以外的其他人产生兴趣,更低可能结婚

b)      对已婚男性而言,高权力需要的男性比低权力需要的男性更可能对妻子进行身体虐待

c)      在男性中,对权力的高需要还可以预测如酗酒、吸毒、攻击和赌博等“堕落行为”

d)      而对女性而言,权力需要和上述这些指标没啥关系

e)      温特认为:

i.          这些差异不是性别本身的问题,而是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女性比男性接受了更多负责任性质的行为训练,导致她们更可能将权力需要转化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行动(而男性可能通过无责任感的“堕落行为”来表达权力需要)

13.    默斯坦:要使关系成功地发展下去,弱者需要去理解强者。拥有较小权力的一方需要去理解拥有较大权力的一方(这种模式理论上不受性别限制)

14.    目前的研究显示,异性恋中,女性对男性刻板印象(比如男子汉、大男子主义、男主外女主内这类观念)的认同会更有可能带来一个幸福的婚姻。至于为什么女性刻板印象不重要,还得等待未来的研究

第十一章:冲突和暴力

1.      冲突由开端(包括造成和促使冲突出现的因素),中期阶段(升级和谈判)及终止三部分组成

2.      人际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不相容性。冲突不仅涉及行为,也涉及人们的目标、计划和愿望

3.      对夫妻双方而言,高度的神经质是双方冲突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4.      在亲密关系中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多数约会和婚姻关系中的冲突是源于伴侣间生殖利益的差异。比如女性可能对男性主动的性挑逗、频繁或侵犯性的性挑逗、对多个性伴侣的欲望等感到生气。男性则可能对女性拒绝或延迟性生活(如要求更少次数的性生活、进行性生活前要求满足某些条件)感到生气

5.      彼得森将引起婚姻冲突的事情分成四个常见类别:

a)      批评:贬低人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

b)      无理要求:别人要求你做你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比如超过你对关系的正常预期)

c)      拒绝:一个人请求另一个人按他所希望的行动,而另一方没有像期望的那样回应

d)      累积的气恼:如反复挡住你看电视

6.      友谊和浪漫关系中的冲突存在差异。朋友比浪漫伴侣更容易出现“假冲突”,比如为了好玩而叫绰号,也可能存在未经争论及心照不宣的冲突(指伙伴间以阻止冲突升级或避免伤害对方的方式来讨论问题)

7.      浪漫关系更典型的特点是同一冲突的重复出现

8.      信任是同性恋伴侣更大的冲突来源。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可能会将以前的恋人保留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这使得信任的问题更为突出

9.      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我们对自己及伴侣行为的解释是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乎与实际说的和做的一样重要。

10.    一些观点:

a)      冲突期间的归因过程要比其他时候更加活跃

b)      在冲突期间,每一个人都辩解说自己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这导致冲突过程中,我们思考行为原因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倾斜(自我服务偏见

c)      冲突过程中所做的归因会产生归因性冲突——对动机的不同意见——这通常是无法解决的

d)      不幸福的伴侣比幸福的伴侣更可能认为对方是有自私目的,带有消极意图。不幸福的情侣也往往强调坏处而忽略好处。对他们而言,玻璃杯中的水总是半空的,而不是半满的

11.    酒精会使负面情感线索变得格外显著,醉酒的人比清醒的人更消极。在酒精的作用下,人们还会感觉到伴侣在对自己生气

12.    要求/退缩模式:一方因某一问题接近另一方,而伴侣的反应是回避这一问题或这个人(我发牢骚是因为你在退缩,我退缩是因为你在发牢骚)。

13.    在要求/退缩模式中,通常女性是要求者,一种解释是:

冲突结构假说:当一方的目标只有在与另一方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另一方却能够独自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发生冲突

14.    妥协:抑制破坏性冲动,取而代之的是建设性的反应。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人们如何对冲突性的交往和不满意的关系加以反映;妥协情境中的主要困境和转化过程;妥协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15.    冲突反应的四种类型:

a)      退出:主动以破坏性方式行事,离开伴侣,威胁结束关系或做出虐待性的行为,如喊叫或大打出手

b)      讨论:主动以建设性的方式行事,与伴侣共同讨论问题,以解决问题或从朋友或治疗师那里获得建议等类似方式改变行为

c)      忠诚:以被动建设性的方式行事,乐观地等待条件改善,面对批评时为伴侣辩护,或持续展示参与的信号

d)      忽视:以被动破坏性的方式行事,回避,讨论关键性问题,减少对伴侣的依赖性,或者向伴侣唠叨无关的事情

16.    伴侣的四种主要类型:

a)      波动型:争论,但能解决问题,还会在争论后有修复、欢笑和温情举动

b)      认可型:在冲突中,花更多时间在认可对方、说服伴侣或找到妥协方式上

c)      逃避型:倾向于“认可彼此的分歧”,避免对分歧的过多讨论

d)      对立型:经常的激烈争吵

17.    冲突终止的五种方式:分开、控制、妥协、协调一致、结构改善(从最具破坏性到最具建设性排序)

a)      分开:伴侣一方或双方在冲突没有解决时就退出(但分开也可以让争斗的双方冷静下来,以更积极有效的方式考虑所发生的事情)

b)      控制:伴侣中的一方继续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放弃(这往往对放弃的一方是负面的)

c)      妥协:伴侣双方都降低自己的要求,以找到相互能够接受的替代选择方式(双方不会完全满意)

d)      协调一致:满足双方最初的想法和目标(往往很难实现)

e)      结构改善:关系发生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比如双方比以前相互了解的更多,相互更多信任

18.    戈特曼:冲突是促进亲密关系的一个基本因素。有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未能表达烦恼的受访者,越是将冲突最小化或者越是回避冲突,其对关系的满意度就越低

19.    良性的争吵有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当出现分歧的时候,没有比努力地好好争吵一番更好的方法(对“如何争吵”的研究,详见《亲密的敌人》)

20.    不要将冲突看成令人担忧恐惧的问题,而应该将之看成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了解伴侣和自己的机会、关系的强度和亲密度进一步增强的机会

21.    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对伴侣进行身体攻击,并且频繁地这样做,虽然其效果非常小。但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易遭受来自亲密关系的人的暴力攻击(女性比男性更经常地受到严重伤害)。这意味着,尽管抽样调查所得到的大量数据能够证明,女性和男性一样或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暴力行为,而事实上,女性通常是这类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22.    在孩童时期,目睹过父母间暴力的人更有可能虐待配偶,成为施虐的一方,或者受害的一方。他们也更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注意:这只是一个平均的倾向,而不是绝对的肯定性)

23.    除了经济依赖和心理承诺之外,对更严重暴力行为的恐惧可能也会阻止受虐方离开关系。在一些施虐丈夫中存在着所谓的“对抛弃的恐惧感”,如果妻子试图脱离婚姻关系,他们可能恼羞成怒地对妻子施暴。研究者认为,这种暴力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强有力地证明了有必要对试图离开虐待关系的女性给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24.    同居伴侣没有同居的约会伴侣或已婚夫妇有更多的暴力。这可能是因为更多的接触机会与较小的承诺的结合,就会产生更大的暴力争吵风险

第十二章:分手与离婚

1.      总体来看,年轻的人比年长的人更容易离婚,离婚在婚姻早期(特别是在结婚后头二、三年)比后期更普遍

2.      1968年,斯莱特注意到:现在要求配偶们做情人、朋友和相互之间的治疗师,这个社会迫使婚姻成为一个人生活中最亲近、最深切、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关系。然而,与此矛盾的是,婚姻日益沦落为只能提供短暂的情感需求,以致解体。

3.      20年后,菲利普斯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浪漫、激情和性满足,这些曾经长期与婚前和婚外关系相联系,现在却同样地加诸于婚姻......这种对情感的预期上升得越高,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小

4.      跨文化的比较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妇女在劳动队伍中的参与水平同离婚率有U型关系(即经济水平低+妇女工作少和经济水平高+妇女工作多的地方离婚率较高,前者可能是因为妇女地位低,男人容易离婚;后者这可能是妇女在经济上较少依赖男人,使得离婚从经济上更容易被接受)

5.      一方面,每周工作35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妇女,比那些每周工作时数少的妇女有更高的离婚率。另一方面,挣钱较多的妇女比挣钱较少的妇女有更低的离婚率

6.      经历了父母离婚的孩子,长大后本人也更可能离婚

7.      随着离婚日益盛行,人们对离婚的态度变得更包容,这进一步减少了离婚的社会制约因素

8.      影响离婚的三个主要因素:伴侣间的吸引力越小、障碍越脆弱、替代选择越诱人,夫妻俩就越可能分手

a)      吸引力:亲密关系提供的回报(令人愉快的伴侣关系、性满足、安全感、社会地位、认同感等)使吸引力得到增强,成本(烦恼、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加大使吸引力减弱

b)      替代性选择:除了另一种亲密关系替代选择,可能包括成为单身或取得事业成功

c)      障碍:包括维持婚姻的法律和社会压力,宗教和道德约束,以及离婚和维持两户人家的成本

d)      与离婚有关的其他因素:

i.          广泛的社会压力、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进程因素、人格特质及其交互作用

ii.          经典相关因素:结婚年龄、健康不佳、较低的社会融合状态、低收入。总体上,这些因素看来在年轻人和年轻的婚姻中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      分手五阶段:

发现问题→暴露不满→谈判→转变→埋葬-整装

10.    分手的配偶之间有强烈的爱恨交加的情绪。可能会在愤怒爆发之后有重归于好的矛盾愿望

11.    有证据表明,生活在完整但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的孩子,常常比父母离异的孩子生活的还要差

12.    某些孩子不可挽回的受到了离婚的伤害;多数孩子的伤痊愈了;但即使疗好的伤也会留下疤痕

13.    离婚的预测指标:

第十三章:害羞与孤独

1.      害羞或羞怯是一种综合症状,表现为在社交情境中不愿讲话、受抑制,并伴有紧张不安的不舒服感。

2.      当人们害羞的时候,他们担心其他人对自己的不认同,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不利评价。他们也会沉迷于自己不恰当的想象中,有一种非常强的但错误的自我意识。于是,他们会对交往抱有回避的态度

3.      无论是暂时性害羞还是习惯性害羞的人,他们如此胆怯和谨小慎微的举止,反而会使别人对他们产生消极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希望避免的

4.      更经常地,害羞的人会被那些不曾发生或永远也不会出现的社会不认可威胁吓跑,所以他们的害羞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起反作用的负担

5.      假如你现在受到害羞的困扰,只要你学会不在意别人想什么,那么你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要好得多

6.      有研究者发现,如果不去责备那些交往不畅的个体,害羞的人会放松,而且与人交谈起来也不困难——他们需要的是平和与自信

7.      害羞也有文化差异,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里,女性的“羞涩美”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的体现

8.      孤独被定义为一种被剥夺和不满意的感受,它因我们所拥有的这种社会关系与我们想要的那种社会关系的不一致而产生

9.      社交孤立状态:人们不满意、孤独,是因为他们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

10.    情绪孤立状态:人们不满意、孤独,是因为他们缺乏单一的深厚的关系

11.    对美国青年的调查发现,孤独与离家出走,赌博,盗窃以及故意破坏等违法行为有关,有研究者注意到:孤独与各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之间有一种广泛的相关模式

12.    “孤独意味着有一颗受伤的心”,这一说法在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是贴切的,这是因为孤独的人(医学生)的免疫系统比不孤独的人(医学生)的要差(这是对医学院学生做的研究)

13.    孤独存在着民族差异,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呈反比,男性相对女性来说可能更容易孤独,但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表露出孤独感

14.    孤独的原因:

a)      无依恋状态:没有配偶;没有性伴侣;同配偶或情人分手

b)      疏远状态:感到不合群;被误解;不被需要;没有亲密朋友

c)      独处状态:回家时进入空房子;独自一人

d)      被迫孤立状态:被限制在家中;住医院;交通不便

e)      离开原位状态:离家太远;开始新工作或上新学校;搬家太勤;旅行频繁

15.    孤独与低自尊有关,说自己孤独的人同时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无价值和不可爱

16.    与不孤独的人相比,孤独者对他人的评价更消极。他们不大喜欢他人;不信任他人,消极的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愿;而且更可能持敌对态度

17.    社交焦虑:指的是当他人在场时有不舒服的感觉

18.    对社会交往感到焦虑的人,常常认为他们缺乏取得社交成功的必要技巧。即使事实上他们有这些技巧,而他们认为自己缺乏这些技巧,还是可能引起忧虑。当一个人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却认为自己做不到时,这种失调意识可能产生相当严重的焦虑

19.    如何主动地、积极地应对孤独:

a)      试着做一些理智的成本分析

b)      看看情境中你是否是唯一的孤独者

c)      采取一种更积极的方法,主动去寻找他人的好品质

d)      考虑你社交技巧不足的可能

20.    如果我们让自己沉浸在活动中,为活动而享受活动,那么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独处时光,而不必为孤独发愁

21.    健康的个人成长在于要促进这种平衡:一方面要与他人努力发展令人满意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在我们自身内部,创造一种安全的、内在的满意基础

第十四章:培育亲密关系

1.      不管我们如何与他人相遇,都存在一个用来培育友谊的交往过程

2.      培育友谊的5种策略:主动交往,友善,亲社会行为,尊重他人,提供社会支持

3.      保持关系的5种策略:积极性,开放性(自我表露和对关系的公开讨论),承诺,社交圈,分担任务

4.      修复关系的策略是交谈,尤其是就问题交谈,并花时间共处

5.      一种假设认为:预防婚后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向婚前伴侣传授更好的沟通技巧。基于这种假设,有这么四个方面可以注意:

a)      训练想法、情感、意愿的觉察和表达

b)      训练按“发送者-接收者-澄清”这一次序更好地沟通:发送者陈述他/她的情感或理念。接收者仔细倾听并总结发送者说的话。若总结不准确或不完整,发送者要向接收者澄清

c)      训练各种类型的沟通方式,使伴侣们理解他们在沟通过程中的选择,以及每种类型的沟通方式对每个人的影响。同时,要注重于训练共情式的反应,努力感受自己伴侣行事的方式

d)      训练建立个人自尊和伴侣自尊的方式

6.      至于性功能方面的体验改善,书中提到了马斯特斯和约翰逊这俩人的开拓性工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找资料(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明日A股机会早知道 2023-08-18 09:33:16
如何炒股票_如何炒股 2023-08-18 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