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很多人批评温铁军教授是要回到原始小农社会,恰恰是搞错了

2023-07-01 15:27:23 来源 : 金融界

今年夏收期间的连续暴雨,引发了全国人民对河南小麦的担忧,背后更多则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其实中美贸易战和疫情之后,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又有着难以逾越的发展鸿沟,再加之农业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3年6月9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三部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通知,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达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资料图)

提到农业现代化,大多数人往往缺乏切身的感受,对于这个概念的实感不强,对于农业现代化背后的一系列围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演化的逻辑不太清晰,故此,笔者分享一下自己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看法,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从术的层面谈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术,指的是科学技术革新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其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一方面体现为增产,另一方面体现为更高效的管理。

譬如文件中提到的设施农业,它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使作物突破外界环境因素制约,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简单地说,就是提供给作物一个可以随时生长发育的独立空间。

设施农业的形式可简单可复杂,复杂的有全自动、智能化管理的大型温室,这种温室可以实现控温、控光、通风和灌溉的无人操作。但因为其建设成本与维护成本过高,往往常见于科研单位的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以及高附加值的作物生产基地。

与成本高昂的复杂设施农业相对,在我国农村更为常见的设施农业是大棚温室。

如今的农村大棚随处可见,有了大棚的加持,蔬菜水果就可以反季节种植,我们小时候只有在特定季节才能吃到的蔬菜水果,现在随时随地想食用就能在网上下单购买,这就是大棚温室这类设施农业的功劳。

设施农业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有着显著的功效,但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成本较高,对于附加值低的农作物来说其经济效益过低,所以设施农业也一般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上。

二是设施农业虽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但也会增加土地过度使用的风险,特别是化肥的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对土壤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基于此,国家在近几年的农药管理政策中强调“减肥增效”,这使得对于肥料使用的精控以及对于土壤肥力的修复,就成了当下农业技术领域农资市场的一个大热门。

说到减肥增效,就又不得不提文件里说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此技术意在科学管理作物的水灌溉与施肥,它可以使种植户根据自身作物以及土壤环境的特性进行更为精准的水肥配比,且以更科学的灌施方式进行浇灌,从而减少水肥浪费,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保护了土壤。

常规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组成可分为:水肥配比技术、水肥灌施技术与肥水循环利用技术。

其中水肥配比技术是结合作物在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与其自身的作物特性,按需规划水肥配比,进行水与肥的同步灌施。

水肥灌施技术则常见于滴灌与喷施,前者是滴头将水肥溶液以水滴的形式,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后者则通过管道系统,以较小的流量将灌溉液通过喷头或喷带喷洒到植株和土壤表面。

而水肥循环利用技术则类似于汽车EGR(废气再循环系统),能够将废水中的有效成分再利用,减少浪费。

此外,对于减肥增效、修复土壤地力来说,除开有效的水肥管理之外,维护好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亦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极高产量需求→长期化肥滥用这个客观过程的影响,土壤中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往往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大量施肥,作物也会因为失去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吸收不好”、“消化不良”。

就此,微生物菌剂成为了近几年农资市场大火的产品。

其原理就是通过工业生产的方式培养土壤中的有益菌群,将其施入土壤中,恢复土壤有益菌群的活力。

通过有益菌群在土壤中的代谢活动,其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优化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同时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与透气性。

另一方面,有益菌群亦可配合常规化肥,通过分解土壤中有机质产生腐殖酸,而腐殖酸能够活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使其能够被植物更好的吸收。

此外,土壤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益菌群在土壤中繁殖,能够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从而提高作物抗病抗逆(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的能力。

其实微生物菌剂之于作物的作用,就如同含有乳酸菌的酸奶之于我们肠胃的一样,起的就是改善消化吸收的效果。

总之,基于我国自身对于农业安全以及相关经济民生问题的刚需,对于土地的高强度使用不可避免,因此做好土壤地力管理是必须的。

在此说句题外话,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有幸随家父与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考察过法国与瑞士当地的生态农业。

他们维持土壤地力的方式主要在种植的规划上,也就是对一块土地的使用进行细分,保障一块地里作物与非作物的数量平衡,以及相对宽裕的休种时间来保障土地不过于疲劳。

私以为这种模式放在瑞士那种小国寡民、政治中立的国家是可行的。但放在一个人口数量巨大,且拥有着一定战略安全需要和经济民生需要的中国来说,则很难。

故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形式,与瑞士这类欧洲国家必然有所区别,我们搞生态农业的核心思路是建立在“饱和使用土地情况下,科学精准且可持续的种植管理”基础上,而不是大范围地追求那种田园牧歌、与世无争的佛系生态。

至于文件中提到的作物生长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这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绝佳应用领域。

通过实时检测土壤的各项指标,使得种植户能够清楚地掌握田间作物的状态,比如某块地里旱涝与否,是否有病虫害威胁等。

实时在线的检测装置与传感器结合,利用5G网络将信息迅速传递到终端,供种植户观察。甚至在AI技术愈加成熟的将来,这些数据还可以直接由AI分析整合,形成结论报告,提出解决方案。这些都将大大简化作物管理的难度,增加管控的精度。

比如,立于田间地头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可同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风向风速、降雨量、光照强度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气象要素。

又比如虫情监测系统,它可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诱虫、杀虫以及害虫残渣的后续处理,并记录害虫数量和害虫种类,将其上传到数据平台,根据识别的结果,对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此外,如无人机对小麦倒伏率的状态检测以及高光谱遥感的冬小麦涝渍胁迫(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胁迫。主要体现为水过度而取代了土壤中的空气,造成根系缺氧窒息)程度判断,都是典型的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技术。

除开文件中所提到的具体技术案例,随着我国无人机产业的成熟,植保无人机也逐渐走上了服务三农的舞台,其在飞防与播种中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从播种到常规的杀虫剂除草剂的喷施、再到诸如新疆棉花化学打顶的植调剂喷施,植保无人机均可与之结合,一方面能够达到比人工喷施更安全更精准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保证人机分离与人药分离,更好地保障人员安全。

截止今日,我国植保无人机普及率尚不足10%,其中主要原因是无人机具有一定的操作门槛,而农村地区“飞手”是相对缺乏的。但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植保无人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将有巨大的空间。

上述农业生产技术案例,仅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的部分展示。

整体来说,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现代化依托于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同时也在逐渐摆脱“世界工厂”的身份,跻身成为“全球工业技术的引领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因为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必然结果。

同时,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放到战略高度来理解农业,就决定了对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少不了的。

工业反哺农业的必然性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这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天时地利。但这个过程仍然阻力不小,其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不足,使得农业现代化面临缺兵少将的局面。

现代农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就像大数据管理农地,当事人至少得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吧。又比如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对当事人操作无人机的水平,对于不同农药如何喷施的经验都是有要求的。

同样,现代的农业技术设施本身又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比如无人机出了故障谁来维保?相关的无人机操作知识又由谁来培训……

现代农业因为其技术增密的原因,对于种植者自身的素质要求提高,然而优质人口大量流出农村,跑到城市里去卷高附加值的第三产,这自然就从客观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可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并不缺天时地利,当下更缺乏的是人和。

从道的层面谈农业现代化

谈到人和,就得把农业现代化抬到一个全局的高度,那就要回到那个网上常常争论的问题:

我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

技术增密,排斥劳动,其体现在农业技术进步降低了农业生产对于人力的依赖上,这从客观上将释放大量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

干活的人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这些被释放的劳动力,他们应该何去何从?

对于他们来说,将面临两个去向:一是留在农村,从事农业之外的产业;二是统统进城,去卷附加值更高的第三产业,同时降低二三产业的劳动议价能力。

过去,一些以“GDP高低论英雄”的经济学家呼吁将农业现代化所释放出的劳动力赶进城,来从事产值更高的第三产业,由此从客观上推高我国的GDP,使我们进入发达国家行业。

但这么做的实质结果就是,资本的利得的确提高了,消费波动的确上去了,但随之而来的两个矛盾,却成了我国经济民生最大的隐患:

1)第一个矛盾是过度内卷降低劳动议价之后,就业人口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下降。

2)第二个矛盾是技术增密排斥劳动,最终只有少数优质的劳动力卷赢,而大量的被淘汰的劳动力面临失业风险,只能被各种灰色产业吸收,一方面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健康,另一方面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GDP高低,不过是一种消费波动罢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无法完全支撑起民生基底,甚至在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中,往往也无比脆弱。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所谓的“技术增密,排斥劳动”是同时在城市与农村两侧进行的。农业现代化释放大量农村劳动力,AI、自动化技术同样在工业领域甚至服务业领域大量淘汰人力。

双向淘汰的结果就是:以后城市里的就业内卷现象会更加严重,而农业现代化所释放的劳动力又需要就业池来容纳他们,这就对我们未来的经济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必然需要一个能够适应当下之形势、未来之趋势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这也是为何,温铁军教授一直强调要对农村进行“一二三产融合”。

很多人批评这种看法是要回到原始小农社会,搞山里放羊的生态农业,然而将其与农业现代化对立起来,恰恰是对于这种思想的误解。

一二三产融合的思想,恰恰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技术增密”导致“农业生产去人工化”的基础上,其讨论的是一个关于如何稳定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的问题。

正是看到“去大城市卷,推高GDP波动的方案”之巨大的经济民生隐患,温铁军老师才呼吁围绕农村本身,形成一种现代的、生态的生产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在笔者看来,现代化一方面是技术增密,另一方面应当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这就是常说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协调),两者结合方产生现代性的涌现。

这也是我对农村现代化,同时对我国整体现代化的一个宏观理解,即现代化不等于单纯地引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需要用合理的经济结构去缓解社会恶性内卷,维持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

在这个基础上,乡村振兴所体现的战略价值就是:“为大城市潜在的就业危机,为第三产业虚高的消费波动带来的潜在泡沫破灭风险,提供一个软着陆的空间”。

这本质上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现代化,既考虑社会经济的增量,又考虑社会民生的稳定。

就比如,战旗村种植辣椒、蔬菜等作物(一产),然后围绕这些作物的加工,形成郫县豆瓣的相关二产,再围绕战旗村的郫县豆瓣酱文化,形成旅游观光,周边产品等文娱产业(三产)。

又比如,现代农业对于植保无人机的普及,同样会催生无人机飞手、无人机教员等新兴工作岗位。

因此未来的农村,一定是一个良好的吸纳就业的池子。现在还在大城市卷得死去活来的人,应当拥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觉悟,多留意当代农村的发展现状,从中寻找机会。

现代经济的稳定,本质上是“投资、就业、消费”的三相稳态,巨大的消费波动虽然能够带来GDP数值上的惊艳,但一定会挤压那些产值相对劣势的产业的生存空间。而这种挤压,又会带来大量的失业率,而大量的失业率就有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美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的金融、法律、医疗、高科技拔高了美国的GDP绝对值,制造了惊艳的消费波动,然而代价就是制造业全面萎缩,最终国家贫富差距分化,国内矛盾加剧,以致于出现特朗普这样的反体制人物。

从摸着鹰酱过河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汲取美国的失败经验,明确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可以说,我国的农村现代化,应该既解决农业产能的问题,也顺便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最终保障老百姓的饭碗,同时也保障老百姓的就业,最后保障我们的社会生态。

唯有站在此种高度,农业现代化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正外部性。

此外,我们也要明确,农业并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行业,它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之所在,再加上西方跨国公司的强势,故而当下我国对于农业的投资,始终得依赖大量的财政补贴,始终得依赖国家队的带头拉动。

此种拉动,不在于说一定要出多少产值,更关键的是让人愿意去农村生活、创业、从事农业生产相关的一二三产活动,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光谈投入产出比,那么农业现代化一定会陷入难以自循环的困境。因为农业的管理风险大,收益需要规模去支撑。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投入又有着极大的前期成本和维护成本,这从客观上就会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难以落地,形成产业。

但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去思考,把农业现代化视为一种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局部打造精品高附加值农业,那么相较于放任资本的饕餮,农业现代化就必然可以持续。

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说,创造生态,远比单纯地获取超额利润来得实在。

这其实也是笔者一直以来对于各行各业的看法,我会支持比亚迪这样的汽车企业,会支持米哈游这样的游戏公司,本质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创造良好的行业生态。

私以为,这也是生态文明思维的基底,就是要从长远的动态平衡角度去观察世界,预期世界,而不只是竭泽而渔地追求短期的暴利。

本文源自:观察者网

作者:合川老农民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小米9Pro开发版安装包 2023-07-01 1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