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03:40:21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林洁 见习记者 裴思童
6月11日清晨,临近深圳的伶仃洋海域上,随着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与海底沉管精准对接,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全线合龙,又一个跨珠江两岸的重大基础设施即将建成通车,届时,深圳、中山及广州南沙之间,30分钟内即可互通互达。
从深中通道往南38公里,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连接起香港、澳门和珠海。随着澳车、港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在珠海创业的澳门青年王少毅可以自驾往返于两地,“通关只用几分钟,全程不用下车,非常方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一大批跨境通道的建成,让大湾区城市间的通行变得前所未有之便利,湾区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不断推进,更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行走在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产业串珠成链,文化交融互通,一个世界级的湾区和城市群正跃然而出。
基础设施硬联通,一小时生活圈初具规模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走进广州南沙新区,随处可见的标语牌彰显出南沙肩负的发展使命。
作为广州港的重要港区,南沙港四期是大湾区首个建成的智慧港口项目,与传统码头不同,这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依托北斗导航和5G技术 ,码头生产作业各个环节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整体效率极大提升。”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小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目前,南沙港已开通国际航线超100多条,集装箱总吞吐量超过1800万标箱。随着通关时效的大幅提升,众多冷链进出口企业落户南沙,新鲜的榴莲从泰国的林查班港出发,4天便可抵达南沙港,下船2小时后便可出现在水果市场上。
南沙港四期工程是大湾区首个建成的智慧港口项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摄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粤港澳大湾区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港口群,每年有超过8000万个标准集装箱从此出发,开启“中国制造”的世界之旅。
从广深港西九龙站出发,18分钟就可以抵达深圳福田站,到广州南站也不过50分钟。今年,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口岸快捷通关后,搭高铁到深圳吃火锅、喝奶茶,临走时再打包一份网红糕点,成了很多香港市民假日休闲游的首选。大湾区内,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通八达,“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
今年4月,位于东莞虎门港保税区内的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正式启用,该项目实现了香港空港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向东莞乃至大湾区延伸,提升香港国际机场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也填补了东莞航空货运设施和功能的空白。
黄埔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蔡羿玮介绍说,以往东莞的出口货物如果经香港机场发往全球,需要先在当地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再通过公路运输经深圳口岸运到香港机场货站。如今,出口货物在东莞就能“一站式”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完成航空安全检查,到香港机场后可以直接登机运往世界各地。
在美邦链通国际航空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玲丽看来,这相当于让东莞的外贸企业有了自己的国际航站楼,出口货物在家门口即可登上飞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机制规则软联通: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
“把前海最高的一座大厦命名为‘国际仲裁大厦’,把视野最好的楼层留给我们做办公室,这显示出前海乃至深圳对于建设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介绍自己的办公环境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负责人十分自豪。
作为全球通行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国际仲裁在高效解决商业纠纷和跨境管辖执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黄郭勇介绍,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市场主体都希望通过独立、公正、高效的方式解决纠纷,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认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的公信力,选择到这里化解商事纠纷。2022年,该中心多项重要指标位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受理涉外案件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久前受理的一起涉外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是中国东莞的公司,另一方是加拿大公司。双方分别选定了一名来自东莞和一名来自加拿大的仲裁员。为充分考虑审理案件的公平性,仲裁中心指定一名来自香港的专业人士担任首席仲裁员,来自三个法域的三名仲裁员使用英文作为仲裁语言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国、两制、三法域,随着湾区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深圳前海在推动粤港澳跨境法律合作、规则衔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在全国首创涉港合同可适用香港法律、请港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鼓励粤港联营律师事务所落地、允许港澳律师持证执业等等。截至目前,位于前海的深港国际法务区已集聚司法、仲裁、调解等六大类165家法律服务机构。
不仅如此,港澳青年可报考内地公务员、省财政资金可跨境拨付供港澳科研机构使用、“湾区社保通” 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跨境理财通”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一大批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果在大湾区相继落地。前不久,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还联合港澳相关部门共同推出110项“湾区标准”,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湾区要素跨境流通因而变得更加顺畅有序。
湾区融合 青年先行
在港澳创业青年的圈子里,位于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少港澳青年选择这里,作为他们到内地发展的“第一站”。
27岁的香港青年周盼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大学读书时,他参加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到过深圳、北京等内地城市,毕业后,周盼决定到前海发展,
“这里的居住条件好,生活便利,环境也让人满意。”目前,周盼服务于一家创业孵化机构,负责对接“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各项活动,希望能帮助到更多香港青年到内地来逐梦。
前海梦工场,是很多港澳青年北上创业发展的第一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摄
自2014年启用以来,由前海管理局、深圳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协会三方共同打造的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孵化香港创业团队460家,累计融资超过30亿元。在广州南沙,11家港澳青创基地累计引进港澳青年创业团队(项目)超过500个。
2020年11月,香港青年黄钊逸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南沙区商务局录用,成为内地首批港澳籍公务员。入职后,黄钊逸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我对香港比较了解,和港澳企业对接起来更顺畅”。切身感受到大湾区发展潜力,黄钊逸希望,更多的港澳青年能来内地城市走一走、看一看。
为鼓励更多香港青年把握住大湾区发展机遇,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拿出1亿港币支持“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获聘的毕业生可获每月1万港元、最长18个月的津贴,该计划已惠及1000名大学毕业生。
与此同时,香港因其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理念,也吸引着不少内地青年南下。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涵盖专业51个。据香港特区政府劳福局统计,截至4月底,该计划接获约2.7万宗申请,1.7万余宗已获批,其中内地人才约占三分之二。
香港创业青年邓卓越展示她创作的少数民族娃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摄
2021年,香港多媒体设计师邓卓越随家人一起到深圳发展,她在前海青年梦工场创办了一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内地工作和生活,邓卓越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借鉴传统剪纸和年画的手法,融入流行文化艺术元素,邓卓越创作出56个穿着不同民族服饰、憨态可掬的少数民族娃娃形象。香港回归25周年时,邓卓越在香港举办了露天展览,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感。
不久前举办的文化强国论坛人文湾区分论坛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认为,粤港澳三地虽然相对独立发展,但大湾区的人同宗同言,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他建议,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推动大湾区更深入地一体化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