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22:31:45 来源 : 物联网智库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国内四大运营商颁发5G商用牌照,拉开了我国5G网络建设的帷幕。
如今四年已过,我国5G网络部署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县城以上地区室外5G连续覆盖的任务,并持续向乡镇拓展。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止5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已超284万站,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5.3%。
(资料图)
接下来,5G网络覆盖将进一步走深,其主要的任务也将逐渐从室外走向室内。在加强5G室内覆盖方面,5G小基站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可以与5G宏基站形成协同互补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是实现5G网络覆盖持续走向纵深的关键。
与此同时,随着5G to B新需求日渐凸显,有望进一步驱动5G小基站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小基站登上5G大舞台
众所周知,目前实现室外5G网络覆盖的基站部署方式主要依托于宏基站,宏基站体型较大,发射功率较大,因此承载用户数据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阔,通常一座基站的覆盖面积就能达到几十公里。
在过去的2G/3G/4G时代,宏基站一直作为移动通信的主力来使用。比如在4G时代,4G宏基站就可以承载70%以上的流量,为用户带来连续不断的网络体验。
然而在5G时代,单靠5G宏基站实现全面、深度的网络覆盖已是远远不够了,尤其是面对室内移动流量需求的暴增。
根据GSA联合华为发布的《室内5G场景化白皮书》显示,其中提到,自2020年开始,随着运营商室内外基站建设的加速,未来5G将有超过80%的流量发生在室内。
而中国铁塔则曾在一份公开演讲资料中提到,5G时代85%的应用会发生在室内场景。且不论这两组数据哪一个更加可信,至少可以预期的是,未来5G室内覆盖重要性在进一步提升。
所谓小基站,是相较宏基站而言的一种低功耗、低成本、小覆盖的基站设备,主要用于流量热点区域的覆盖。
按照3GPP的规范定义,将5G基站的类型按照功率划分为了三类,即广域基站、中等覆盖范围基站和局域基站,其中广域基站就是通常来说的宏基站,中等覆盖范围基站和局域基站包括了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这些可以统称为小基站。
我国在5G网络建设上,一直以来坚持的是“先宏站后小站,先室外后室内”的原则,一方面取决于整体的5G部署节奏,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小基站先天所带有的对宏基站的补盲的特点。与前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网络采用了更高的通信频段,具有更高的网络通信容量和更大的带宽,但此消彼长间也暴露出了5G的一些短板,比如穿透性差、覆盖范围小等。
而5G小基站虽然在发射功率、覆盖面积、传输容量等方面,均与宏基站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却可以凭借部署灵活、频谱多样、成本便宜、连续体验等优势,发挥与5G宏基站相当的作用,推动5G网络覆盖从室外到室内纵深发展。比如在体育馆、商场、机场、火车站、地铁、学校、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通过部署5G小基站可以有效且低成本地实现室内5G网络的覆盖,进而满足这些场所内用户高密度连接、高频次通信的用户需求。
5G to B新要求加速小基站到来
当然,5G面对的并不只有消费级群体,5G赋能万物互联的愿景和“二八共识”早已达成,其中揭示了5G用户群体中除了手机用户和消费级用户之外,更多的则是大量的产业用户的事实,而这些产业用户可能是未来5G网络运营商新的增长点。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工业互联网首先是工厂中的一些生产设备需要联网,一些已建成的工厂光纤很难部署进去,就需要用到无线技术。而事实上,除了工业互联网之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还有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在室内,也就是说,要想实现5G赋能千行万业,如果室内基础设施覆盖没有做好,这一梦想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G宏基站并不具备触达室内的覆盖深度,尤其是面对室内多样化且复杂的环境,致使5G网络覆盖进一步受限,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用户对5G小基站的需求无疑会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5G小基站能够灵活部署在室内,提供室内室外连续网络覆盖的能力,为产业用户提供业务所需的不间断网络;另一方面,5G小基站所具有定制化、灵活部署的特征,还能满足产业用户按需部署以及其他碎片化需求。
举个例子,工业互联网中工厂内联网的情景,厂房中需要连接的设备数量、传感器数量基本固定,每一设备需要传输的数据包大小、频次均是根据业务需求有明确的标准,下行控制需求也相对明确固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工厂内进行5G室内网络覆盖就有了比较确定的业务模型,在业务模型基础上可以精细化地规划室内覆盖方案,此时就是一种以需求导向的网络部署模式,需要更为灵活的部署方式实现。
另外,5G小基站除了能够提供连接能力之外,还能够为产业用户提供其他方面的价值增益。通过5G小基站灵活的部署能力,可以构建“连接+算力+多元化能力”的“云算网业”一体化新服务,在无线网络服务基础上拓展多样化业务服务能力,进而为产业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产业链竞争加剧,汇聚中游
随着小基站的使用将与宏基站一样频繁,作用将与宏基站一样突出,小基站必将会成为5G时代重要的杀手锏之一。与此同时,5G小基站市场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开启。根据前瞻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2年到2025年,中国5G小基站建设规模将达到600万站,年度建设量分别为60万、150万、200万、190万,对应的市场进度分别是390亿、975亿、1300亿和1235亿。
从目前生态层面来看,5G小基站的产业链包括了上游元器件供应商、中游设备商和集成商,以及下游的运营商。从发展的态势来看,整个5G小基站的产业链呈现出“橄榄球式”的发展态势,两头竞争相对较小,竞争压力主要汇聚在中游,像华为、中兴等处于上游从事小基站基带芯片国产化研发的企业,以及下游负责网络部署建设的运营商等,它们也都纷纷挤入到了中游设备层。
比如华为方面,华为在2018年巴展期间发布了5G LampSite小基站产品,支持四个“一体化”,包括Sub 3GHz +C-Band多频一体化、5G NR+LTE多模一体化、网线+光纤多传输一体化以及eMBB+IoT+导航多业务一体化。LampSite适用于大型办公楼宇、大型展馆、交通枢纽等大中型室内覆盖场景或半开放型体育场馆场景,通过多项技术突破创新,包含软件定义频段、四频并发、虚拟4T4R等,LampSite可以大幅度提升室内用户的体验。
除了华为之外,中兴也有相关涉足相关产品,比如中兴通讯发布的QCell系统,主要由三级核心设备组成(pico RRU/pBridge/BBU)。三级室分架构支持CAT6a网线或光电复合缆一体化轻型线缆完成快速布放,支持pBridge多级级联、小区分裂与合并,可快速响应运营商室内覆盖频段和制式交叉复杂组网,实现容量与覆盖的快速调整和灵活扩容需求。
另外,运营商也在积极布局小基站的自研。今年2月份,中国电信研究院官方发布消息称,中国电信研究院已成功研发5G扩展型小基站国产化pRRU,芯片和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小基站产品国产化的首个里程碑,详细信息可见文章《中国电信100%国产化、华为几乎去美化,5G小基站还得看国内》。
中国联通研究院则在2022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精品网络论坛上,发布了首款高国产化率毫米波室内分布式微基站。该基站由中国联通和紫金山实验室、中航国际联合研发,包括了BBU、Hub、pRRU3个部分,具备基带控制器及射频芯片自主可控、高低频融合组网和独立组网、灵活帧结构以及绿色节能方案等8大特性。
目前,从事5G小基站设备研发的企业已达60多家。随着我国5G网络建设逐渐走向深水区,5G to B场景和室内网络需求的激增,5G小基站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多家企业之间构成的强烈竞争,则有望推动国内5G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尤其是在国产化和应用创新层面,从当前看来势必会有较大的展望空间。
参考资料:
1.《5G杀手锏?小基站大规模集采在即,中小厂商能否突围华为、中兴?》,物联网智库
2.《信通院杜加懂:“宏站+小站”协同成5G to B必然选择》,通信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