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04:10:08 来源 : 新民晚报
(相关资料图)
截至8月2日,《封神第一部》上映14天,票房在向13亿元迈进,每天接近1亿元的票房,以及总票房预测重新提升到24亿元,使得这部电影挺过了“危险期”,不但守住了创作口碑,也为第二部、第三部的顺利公映,扫清了障碍。
《封神》是部经历独特的院线电影,它被雪藏三年,充满未知,从上映初期的口碑不利到后面近乎“奇迹”般地上扬,这一过程也如坐过山车。发生这一状况,其实很容易找到原因——尽管《封神演义》是过去妇孺皆知的故事,但在新兴娱乐消费形式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冲击下,无论是老观众还是新兴观众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封神故事”的陌生化,这种陌生化很容易让受众对一部初期有争议的新片产生放弃的心理。
而后来之所以评分与排片均上升,则是因为观众内心的“封神”情结被重新激活,当那些寄托了一代代人对仁爱与暴虐、信任与欺骗、善良与邪恶等道德评价标准的真实人物与神话人物,再次被如此频繁讨论的时候,观众与《封神第一部》所存在的那块距离薄冰,很快被融化。再者,原著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力,在大银幕上也得到了较好呈现。因而,这部电影“不容错过”的价值便逐渐明晰起来。
《封神第一部》上映初期的争议,很可能来自它把太多的篇幅给了商王殷寿,说它是一部以“殷寿视角”展开的电影也不为过。影片开场时殷寿带领大军攻打冀州,这场战役拍摄得充满史诗感,殷寿的孤勇形象视觉威慑力十足,再加上演员费翔的形象加分,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位正面人物。但随后,殷寿“弑父杀兄”阴谋夺到王位,又在大殿上逼迫四位质子杀掉他们的父亲以示忠诚——从戏剧冲突的层面看,这么处理并无不妥,故事里英俊帅气的殷寿,内心却如此阴险可憎,这无疑会强化情节,但从观众的情感接受度来看,作为“反抗者”的姬发一方,戏份偏少、偏弱,在正邪对抗的处理上不够均衡。
创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点,影片开始时以“姬发独白”讲故事,目的便是为了强调整个系列电影的姬发主线。但在此后大部分剧情中,“姬发视角”是消失的,整部电影成为殷寿的主场,所以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飘忽感——明明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一目了然,但观众内心却容易产生疑惑:这样明了的单线故事表达,如何撑起《封神演义》的立体结构和群像故事?如果在第一部不能让观众觉察到多线叙事的丰富性,接下来的两部能否与第一部完美衔接?
可是,随着对故事人物以及影片风格的讨论形成规模,电影的内在问题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了,因为不管承认与否,《封神第一部》都已经成为“中国新魔幻电影”在工业级生产层面的最新代表作,它在视觉、节奏、气氛等方面的呈现与制造,已经与《魔戒》《权力的游戏》相媲美,但与此同时,它的内核确确实实又是东方的,在融合西方魔幻题材方面,创作者做到了优秀的拿来主义,同时又清醒地明白,自己讲述的是东方故事与价值观的内核——四大伯侯听任殷寿发疯下令,为了儿子前途甘愿被杀,这样的父爱是典型的牺牲精神,是要活着,并一直活下去,而姬发的觉醒与反抗,从“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一念之间,从一面走向截然相反的另一面,迅速地让反抗具备正当性与合理性,这也是标志性的古老的东方式表达。
所以,最终我们看《封神第一部》,是为了殷寿的暴虐无道吗?这不是重点,因为历史上的类似故事有不少,影片大篇幅表达殷寿残忍,也不过是为了主题服务,把殷寿当“工具人”;同样,看这部电影也不是为了看妲己,虽然这版妲己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改编”,其实也不过是借助改编用现代眼光去看这位被“妖魔化”的神话女性,为她赋予了人性的真实动机与行为的完整逻辑,是影片争取面面俱到的努力之一;再者,《封神第一部》的重点也不是姜子牙、哪吒、杨戬这“神仙三人组”,他们在影片里更像是“打酱油的”……
看《封神第一部》重点是看姬发,看“周武王伐纣”,因为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搭配起全系列电影的史诗结构,《封神第二部》讲殷商大兵压境,姬发保卫西岐,《封神第三部》讲武王伐纣,人仙妖大战,封神天下——如此设计,这个系列电影不但故事成立,而且叙事合情合理。所以,在大概了解了整个系列的设置之后,观众对后两部电影的剧情有了了解也更有了期待,看《封神第一部》就有了看《权力的游戏》第一集开篇大序曲的感受。
《封神第一部》目前稳固在票房排行榜榜首,这一成绩其实也是提前部分透支对后两部电影的期待而带来的,它超过《消失的她》成为暑期档票房最大赢家的几率不高,但它的话题延展性却还有很长的空间,这要求创作者、出品方包括宣发团队,能够了解《封神第一部》目前的真实状况,对后续电影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使得三部电影可以更完整地联系在一起,最终贡献出值得在中国魔幻题材类型中值得被铭记的系列作品。(韩浩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