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 10:21:43 来源 : 湖南日报
【资料图】
安居是民生之本,亦是民心所盼。近年来,武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问题,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邵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2022年,该市创新推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十个一”机制。今年,更是在持续巩固“十个一”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四服务四提升”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生活水平。
(湾头桥易地搬迁点“一站式服务中心”)
一、全覆盖开展实地走访服务,提升帮扶精准度。一是“早”建档。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成员、安置点服务(管理)中心、楼栋长在监测帮扶中的作用,对搬迁群众家庭情况精准建档,实施一户一档管理,动态掌握搬迁群众“三保障”、就业、产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情况。二是“实”走访。创新实行“二包一”走访机制,做到一般对象一季一走访、重点户一月一走访,切实与搬迁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今年来,1000余帮扶联系责任人走访9000余次,发现困难问题80余起,这些困难问题全部予以解决。三是“常”帮扶。将有返贫风险的对象及时纳入湖南省监测对象帮扶与管理平台,做到“应纳尽纳”;对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的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全市易地搬迁户纳入低保兜底1191户2481人,纳入监测管理185户484人,监测户户均落实4条以上帮扶措施。
二、标准化完善功能设施服务,提升生活便利度。一是“优”安置。全市18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在集镇中心、村委周边或城区黄金地域,实现安置点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互联网,有线电视全覆盖,真正把公共服务阵地建在了搬迁群众家门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与城镇居民均等化服务。二是“提”硬件。800人及以上安置点设一站式服务中心,800人以下安置点设管理服务中心,规范设置综合服务、就业指导、维修维护三个窗口;规范服务(管理)中心章程、中心管理办法等各项上墙的规章制度;规范安置点标识牌和宣传展板等各类标识牌;规范完善9本名册和10本台账。三是“补”短板。补齐安置点服务设施短板,做到各安置点有医疗卫生室,有学校、幼儿园,有公共交通线路,有文化活动场所,有体育活动设施,有环境卫生设备,有便民商店,有充电设施及停车场所,有消防设备等配套设施。
(易地搬迁点“就业帮扶车间”)
三、多举措推行就业帮扶服务,提升致富加速度。一是“强”指导。在全市18个安置点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实现安置点就业指导窗口“场地、人员、经费”三到位,常态化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服务。二是“建”台账。以户为单位建立安置点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劳动力、未就业劳动力、有就业意愿未就业劳动力四套清单,并将相关信息录入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为开展精准培训、311就业帮扶提供决策依据。三是“保”就业。开展了劳务输出、就业帮扶车间提质、职业技能促就业、迎老乡回故乡创业带动就业和公益岗位托底就业5个专项行动,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就业、好就业、稳就业”。目前我市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4731人,其中就业4711人,就业率99.58%,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就业帮扶车间36个,吸纳182名劳动力就业。
四、零距离提供后续管理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建”机制。根据邵阳市易地搬迁后扶办[2022]2号文件精神,对标对表管理规范化提升指导细则“五化”要求,制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业主委员会、安置点房屋后续维修、善星小区业主公约等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全市18个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提升工作。二是“重”党建。强化党建引领,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6个安置点建立党组织,其余安置点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易地搬迁安置点纳入所在村党组织管理,同时选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参与安置小区日常管理,确保群众遇事有人管。三是“移”风俗。安置点全面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针对移风易俗出台约束性措施,提高群众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知晓度、认可度和遵守自觉性。积极开展文艺下乡、志愿者服务、医疗义诊、普法宣传等活动,不定期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相互接纳、互帮互助,推动搬迁群众身份融入、感情融入、文化融入、习惯融入,形成团结、和谐、友好、互帮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