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从“十年生死两茫茫”到“惟有朝云能识我”:苏轼与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子

2023-08-24 06:18:42 来源 : 黎安de小小世界

Text丨冬日可爱
Edit丨黎安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及美食家。官场上经历“三起三落”


(资料图片)

若说苏轼一生性情天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拉帮结派,拎不清官场那一套,导致仕途坎坷;但他被贬后,在地方为官时却是如鱼入水,治水利,赈灾救民,一直是百姓心中的苏青天。

官场的三次贬谪,对苏轼来说是不幸的,但对百姓与文坛来说,是大幸。

苏轼的才情横溢,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分不开,她们分别陪伴了苏轼的三个人生阶段。

王弗(一):缘起鱼池

苏轼的父亲苏洵,有一老友叫王方,是一位乡贡进士,于青神中岩书院执教。

年少的苏轼在父亲的推荐下,从眉山老家前往青神,在那短暂游学。那一天春游,王方在水池边和学生提议,让他们给这汪碧水定名。众生议论纷纷,有人建议叫“藏鱼池”,有人提名“引鱼池”、“戏鱼池”、“观鱼塘”……王方见罢皆摇头,认为不是过雅,就是落俗。

就在众生仍在抓耳挠腮的时候,苏轼提笔,取名:映鱼池。

王方一见“映鱼池”这三字,顿觉眼前一亮,再看苏轼的书法清秀不群,对这个友人之子赏识有加。

此时,一个躲在屋内的少女呆呆地看向了自己手中的纸张,上面写着:映鱼池。这是她刚才想到的名字,与那少年不谋而合。这个少女,就是王弗,是王方的女儿。

在后来的相处中,王方对苏轼的欣赏更盛。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方骤然得知女儿当日竟也取名“映鱼池”,不由惊叹:“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

1054年,王方前往苏家做客,言谈间说起此事,双方都有意促成这门姻缘。

这一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完婚。从此,苏轼写字时,王弗给他研墨;读书时,给他送上一杯沏好的茶水。

王弗(二):相濡以沫

苏轼一开始以为王弗是那种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家闺,但每次当他背书忘词时,王弗的不经意提醒;撰文偶有遗忘时,王弗装作不经意间的从旁点拨,三言两语便能让自己茅塞顿开……苏轼恍然大悟:妻子的才情丝毫不输自己,当初那句“不晓诗书”不过是巧妙地成全自己的颜面罢了。

嘉佑年间,苏轼科场告捷,步入仕途,前往凤翔出任签书判官。王弗知道苏轼在文坛上颇负盛名,为人坦荡,却半分不通人情世故,不识人间诸般险恶,除了言语上提醒他:“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更是自觉担负起苏轼私下里的参谋,认认真真地护着他。

当时的苏轼有个朋友叫章惇,是家里的常客,每次来都是兄弟长兄弟短的,相谈甚欢。但王弗却对苏轼说:“此人说话首鼠两端,毫无主见,只是随着你说的话一味的迎合、奉承,这样的人,必是那种阴险奸恶之人,你还是远离为好。”

彼时的苏轼常不解其意,以为王弗言过其实,直到后来妻子的劝诫竟真的一一应验,那时已然老眼昏花的他才突然明白,原来早在这个时候,王弗就已经在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了。

王弗(三):十年生死

1065年,王弗因病离世,享年不过27岁。

苏轼与王弗有一子,名叫苏迈,不过6岁。王弗知道自己只能陪苏轼走到这里了,但苏轼作为朝廷命官,每日公务繁多,把孩子交给外姓人,王弗不能放心,于是在临终前嘱咐,选定她的堂妹王闰之成为苏轼的续弦。

在守制的3年里,苏轼每日披着晨曦,为王弗清扫坟茔,待在墓碑旁,常常从午后静坐到深夜。他在山冈上、墓碑旁,亲手种下一株又一株的矮松,用以寄托哀思。

1075年,苏轼被贬到密州为官,某日夜里他梦回到了眉山故居,忽然看见王弗临床而坐,一如当年的摸样。苏轼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词。苏轼苏轼怀念的,不止是作为妻子的王弗,更是作为知己的王弗,那个在时常关心自己的机遇、并且总能在适当时候用自己能听得进去的方式提点自己的王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点出了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境遇,再也没有遇到一个像王弗那样既爱他、又懂他、可以陪他说话的人了。

王闰之(一):生于闰月

如果说王弗陪伴了苏轼意气风发的10年,那么王闰之陪伴的是苏轼最坎坷波折的“官宦浮沉”25年。

1068年,苏轼丁忧期满,与王闰之完婚。

据说,王闰之这个名字是苏轼为她改的。她不像王弗那般钟灵毓秀、才情横溢,甚至连一个属于自己的闺名都没有,家中只管叫她“二十七娘”。这样一个在家族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孩子,王弗选中她,她多少是有点无所适从的。因为姐姐和姐夫对她来说,是遥远的明星,如今她可否站在明星旁边,与之并肩?

完婚当晚,苏轼就为她起了“王闰之”这个名字,因为她生于闰月。

王闰之(二):栖息天地

王弗去世后,苏轼的仕途是一贬再贬。家无余财,侍妾散的散,家丁走的走。

但王闰之没有辜负王弗,她不但补全了苏迈失去的母爱,还为苏轼撑起了一片可供栖息的天地。

自乌台诗案起,苏轼在官场上处处受到针对打压。少了王弗的提点,生性天真率直的他在官场是越发步履艰难;但就是这样一段黑暗的日子,他永远会记得,有人半夜为他掖好被子,陪他去挖野菜,逗他开心,还会悄悄准备他最喜欢的“薄薄酒”。

1092年上元节,梅花盛开,苏轼与王闰之在庭院里赏花。王闰之由景生情,不由感叹道:“春月色胜秋月色,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此言,苏轼十分高兴,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闰之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自然明白那“离人”只能是王弗。但她年少时的人生从来没有受到过关注,自卑是刻在骨子里的,因此王弗对她来说是改变了她命运的人,因此在她心里的分量一点也不轻。

虽然苏轼对王闰之的感情里面没有爱情,但有敬重。所以,八年后,他为她准备了世俗意义上最隆重周到的仪式——苏轼去世后,苏辙遵从其遗愿,将其与王闰之合葬。

王朝云(一):红颜知己

1071年,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某一天,他与几位好友在西湖饮宴,好友叫来了歌姬助兴。

其中,有一个年纪小小、打扮素净的女孩闯入了苏轼的眼帘。他写下了那首传诵千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心思活络的好友在宴后买下了这名歌姬,送给了苏轼。

这位歌姬,就是王朝云。

王朝云也姓王,但不是巧合。她自小家境贫寒,被父母卖到戏班子讨生活,她比王闰之还不堪,她不但没有名,也没有姓。

于是苏轼将亡妻的姓氏赠予她,取名朝云,子子霞。

王朝云是懂苏轼的。有一次,苏轼酒足饭饱,摸了摸自己已然发福的肚子,笑问:“你们说说,我这肚子里装了些什么?”

有侍女回答是锦绣文章,也有侍女说是治国安邦的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摇了摇头,这时侍奉在旁的王朝云脱口而出:“大学时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苏轼闻言,捧腹大笑:“朝云知我。”

可见,世人只看到苏轼的才情与名气,但王朝云,可能自小见惯了人情世故,她看到了苏轼哪些豁达的文字背后,也藏着不甘与委屈。

王朝云(二):梦幻泡影

1094年,章惇拜相,尽谪旧党,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当时的惠州,是穷山恶水的岭南,所有人都深感苏轼再无翻身之日。于是,家仆侍女纷纷离他而去。唯有王朝云一言不发,默默收拾好行装,陪他去那前途未卜的偏远南荒。

1096年,王朝云身染瘴气,不幸亡故。在惠州的日子里,王朝云开始笃信佛教,因此苏轼把她葬在大声塔下,并为她亲自撰写墓志铭。

在王朝云下葬后的第三天晚上,忽然风雨大作,一大早有人从墓前经过,发现地上有五个举人的脚印,苏轼闻讯连忙赶来。在看到足迹的那一刻,他的泪水夺眶而出:朝云啊朝云,真的是佛祖来接你了吗?

后来,有僧人在王朝云的墓前修建了一座“六如亭”,苏轼常来这里吊唁,还在亭子上镌刻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诗酒趁年华:苏轼传》一书认为,自从王弗死后,苏轼的余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寻回她带给自己的感觉。王闰之有她的温柔贤淑,王朝云有她的知性聪慧,这些都一度让他误以为,王弗又回来了。

王朝云临终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苏轼可能最终醒悟:王弗就是王弗,不论其他人怎么像她,都不是她。

苏轼一生经历了新旧党争,仕途三起三落。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敌、好友都发生了变化——早年的王安石意气风发,晚年的他一是消沉;早年的司马光虚怀若谷,晚年的他刚愎自用;早年的章惇轻如手足,晚年的他眦睚必报……只有苏轼,他21岁随父入京是什么样子,66岁北归中原还是那个样子。

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的时候,形容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无论是在黄州、惠州、儋州,依旧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但苏轼也是个人,又怎会没有悲痛、愤怒、不甘、委屈这些情绪呢?

我们说,情绪要么自己消化,要么他人帮助你消化。前者需要强大内心,后者则需要真正的知己。而与他携手相伴走过不同阶段的三位女子,可能也是他能够始终保持初心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武汉江夏送医进军营 2023-08-24 05:39:21
汽油、柴油价格上调 2023-08-24 05:19:57
梦见瓷器预示着什么 2023-08-24 05:18:11
识得花木常青 2023-08-24 05: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