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22:36:39 来源 :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讯(记者 江跃中)“姚阿婆好,今天感觉怎么样?天热,身体要当心……”8月22日下午1时30分许,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黄柳柳,准时走进和源名城小区89岁的老年患者姚金美家,上门开展医疗、护理服务。黄医生一边询问姚金美的起居等情况,一边为她测血压、听诊心肺,了解近一周来的身体状况。“我腿脚不好,出门不方便,黄医生每个礼拜二下午都会来家里给我看病,方便了我,辛苦了她。”姚金美对黄柳柳的医疗服务的态度和水平赞不绝口。临汾路街道社卫中心社区副主任胡敏昨天(24日)介绍,像姚阿婆这样在家接受医疗服务的模式就是“家庭病床”,“近5年,我们一共在居民家建立了近2000张‘家庭病床’,全覆盖社区20个居委会,让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不出门,也能在家中享受同样的医疗就诊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和好评。”
【资料图】
图说:黄柳柳医生上门为姚金美阿婆测血压。临汾路街道供图
准时上门风雨无阻
家庭病床服务是指对需要连续治疗,但因本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以居家、居住地养老服务机构为主设立病床,由指定医护人员定期查床、治疗、护理,并在特定病历上记录服务过程的一种卫生服务形式。
姚金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等疾病,又是一个乳腺癌术后的老人。建床之前是市北医院的“常客”,经常因心衰发作至市北医院急诊,家属苦不堪言。街道社卫中心在小区成立卫生站后,家属来卫生站寻求帮助,经评估,为患者建立了“家庭病床”,至今已有5年。
“医生定期上门巡诊,根据病情,对姚阿婆所用药物进行整理,保留主要口服用药,停用众多不合理的辅助用药,停止不必要的定期补液,同时告知家庭护理的重要性。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姚阿婆的病情趋于稳定,家床费用也大幅下降。”黄柳柳说,她从2022年9月起,成为姚阿婆家床医生。固定每周二下午一点半准时上门,风雨无阻。
去年12月的一天下午,家属给黄柳柳打电话说,姚阿婆出现低热伴咽痛咳嗽,自测抗原阳性,因为是首阳,家属非常着急,害怕会得肺炎,准备送至医院急诊。正在小区卫生站的黄柳柳马上拎上出诊包,另外带上医院新配备的血氧仪,跑到姚阿婆家中。经过仔细询问病情及查体、量血压、血氧监测,黄柳柳发现患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休息,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服用退热药及清热解毒的药物,对症治疗就行,不必过于担心。家属忐忑的心放了下来。其间,黄柳柳每天都会电话询问阿婆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加上家属的悉心照顾,阿婆恢复得很快,最终也没有发展成肺炎。
“从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看,‘家庭病床’模式使得老年患者能够在家中就享受同样的医疗就诊待遇,并且通过家庭医生的日常定期诊疗和干预指导,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患者还能在家庭医生指导下,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起到改善健康状态、控制病情的效果。”胡敏介绍,社卫中心目前在街道建有“家庭病床”400多张,“家庭病床”医生19人。“老人看病不出门、取药不排队,医药送上门,治疗在家中,心情更愉快。”
图说:黄柳柳医生为姚金美阿婆听诊心肺。临汾路街道供图
融入中医服务丰富
艳阳高照,酷暑难耐,刚结束上午繁忙的诊疗后,陈聪医生的手机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你好,陈医生,不好意思,我妈妈突然嘴角歪了,还不停流口水,你能来看看吗?”小区里的家床患者、80岁童阿姨的女儿焦急万分地说道。
由于患者身患脑梗,糖尿病,生活无法自理,行动困难,前往附近大医院治疗极为不便。陈聪连忙安慰家属,匆匆吃上两口饭,便拿上出诊包上门查看,发现可能是前两天感冒未愈,再加上感受风邪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这种情况最好及时输液治疗,同时进行针刺活血通络的中医疗法,但眼下患者行动不便,只能先行针刺。经患者同意,陈聪熟练地在其头面部扎上银针,通上电源……经过10次上门治疗,患者病情大为好转,口角歪斜明显好转,患者家属如释重负。
用药指导配药送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为了帮助老年居民解决“看病难”的烦恼,临汾路街道社卫中心景凤团队的家庭医生,主动承担起社区老年人足不出户获得用药指导、上门配药送药等医疗服务。
家住岭南路700弄某号的薛先生夫妇就遇到了这种困境。因老夫妻俩年近九十,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等多种慢性疾病,平素下楼都非常困难,子女又不住在附近,离医院又远,看病、配药都很难,往往因为没有及时配药耽误病情。作为他们的签约家庭医生张爱武主动联系老夫妻俩,为其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家庭病床上门服务。除了每1-2周定期上门给他们量血压听心肺做检查外,还根据当时的病情,及时指导调整医嘱。张医生还主动承担了上门看病—处方—代为取药—送药一条龙服务,解除了患者的担心焦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