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13:25:24 来源 : 腾讯网
央广网宁德8月24日消息(记者罗晓英通讯员阮传龙)从宁德中心城区出发,驱车不到20分钟便来到鳌江村。阶梯式的房子依山而建,人们傍海而居。渔民小楼、晾晒的鱼干、织渔网的老人……近日,记者走进鳌江村,一进村,渔村气息扑面而来。
(资料图片)
鳌江村村民傍海而居(央广网发阮传龙摄)
鳌江小海鲜“风生水起”
天色渐晚,渔村的码头却热闹了起来。出海归来的渔民还未来得及卸下“装备”,就被慕名而来的寻鲜食客团团围住。
纯野生章鱼、青蟹、虾、海鲈鱼、泥螺……渔民赶海篓内的渔获被抢购一空。
正在劳作的村民(央广网发阮传龙摄)
鳌江海鲜在当地富有名气,中心城区的每一个农贸市场都能看到鳌江海鲜的身影。不仅宁德居民爱吃,福州、温州等地的食客对鳌江海派美味更是垂涎万分。“省内外老顾客常找我打包邮寄,每天在码头收购的海鲜都能销掉,甚至不够卖。”在鳌江村中心街,一位已经营20多年海鲜摊的摊主林泉斌正忙碌着打包青鲟。他说,在鳌江村,像他这样的海鲜收购铺就有20多家。
海鲜摊主正收购新鲜的蛏(央广网记者罗晓英摄)
正午的海风略过鳌江村,食客络绎不绝地走进村民连亿瑞的海鲜楼一饱口福。连亿瑞过去是鳌江地地道道的渔民,四年前,他改行专心做起了餐饮行业。
鳌江村是宁德市蕉城区最大的纯渔业村,曾是贫困村。从单纯“看天吃饭”到自主创富,如今,诸多像连亿瑞一样的鳌江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劳朴实与艰苦奋斗,让鳌江海鲜“风生水起”,让自身生活充满甜头。
连亿瑞经营的海鲜楼(央广网发阮传龙摄)
特色产业“挑大梁”
鳌江村光影如画,二级避风渔港码头内舟楫纵横,渔船的马达声、卸货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码头上,村民翁玉忠带领工人用吊机卸下龙须菜、海青菜、紫菜、海带等海藻类制品原料,再送往他的工厂内烘干加工。
走进翁玉忠的工厂,工作人员正在赶制一批出口国外的的藻类制品。翁玉忠告诉记者,部分员工干一天就能拿到一千多元。
创业初期,翁玉忠的工厂缺技术,鳌江村两委带领他走出去学技术;缺市场,村两委帮忙张罗销售。从2007年的一个小作坊,到现在的2000平方米大工厂,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从龙须菜养殖户到企业老板,如今,翁玉忠的食品加工厂年营业额达千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上岸”就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在鳌江村支部书记欧成安心中,他的乡村振兴蓝图是让特色产业“挑大梁”。近年来,鳌江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乡村振兴指导员及乡贤力量,结合地域特点与区位优势,全面打开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的新空间,为乡村发展带来“诗和远方”。
鳌江村海鲜深受市场欢迎(央广网发阮传龙摄)
整改告别“不修边幅”
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这是如今的鳌江村。
过去,鳌江村民终日只能漂泊在海上,以船为家,人称“海上的游牧族”疍家人。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上岸定居,终于住上新房。
赶海篓、渔网、泥撬……在村民陈天文的家庭小院中,随处可见被装扮挂起的渔耕工具,院子并不大,却被拾掇得十分整洁、干净,充满艺术氛围。
正与好友沏茶闲谈的陈天文告诉记者,自家小院常常迎来游客参观。“我们是渔民的孩子,那时候上无寸瓦,下无寸土,一条斑驳的旧渔船、几张渔网,是村里许多人几近全部的家当。如今生活改善了,我们也有自家的小院了。”
干净整洁的小庭院(央广网发阮传龙摄)
谈及村里的变化,今年75岁的村民连德寿高兴地说:“原来都是泥土路,硬化道路在以前都不敢想,现在这一条条水泥路走起来舒服啊,下雨再也不用踩泥水坑了。”
为全面整改鳌江村“不修边幅”的村容村貌,村里还安排车辆定时收集生活垃圾,聚焦房前屋后、主干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清理;带动居民共建共享,让人居环境整治真正成为每位村民的“家务事”。
如今的鳌江村,村庄洁净了,百姓腰包更鼓了,乡亲们用勤劳与智慧融入岸上生活,开启了崭新生活篇章。
(来源:央广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