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15:24:43 来源 : 新京报
《多蒂》
作者:(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译者:魏立红
(资料图)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年7月
自从2021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爆冷门的方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这个作家从国内的无人知晓渐渐变成了出版的重点,去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便已经出版了古尔纳的第一辑作品,今年7月份,古尔纳的第二辑作品共5本也随之出版。近期出版的5本小说包括了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离别的记忆》《砾心》等小说,也包括作家迄今为止写过的唯一一本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多蒂》。这部创作于1990年的作品是古尔纳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为古尔纳小说中并没有被太多关注的一本,《多蒂》鲜活地呈现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移民生活细节。
我们为何要阅读古尔纳的小说
大多数诺奖得主的作品对国内读者来说都有阅读门槛——其中既包括艺术性也包括现实性,而在这二者中,隔阂最大的兴许还是现实性的意义。2021年,当诺奖发言人推开门,宣布获奖者为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时候,对于全世界都算是一个冷门,尽管古尔纳在英语世界的知名度不低,曾经还担任过布克文学奖的评委,但是也没有人想到他能够跻身诺奖得主的行列。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在被翻译成中文后,我们得以拥有了批量阅读的机会,从目前已出版的所有古尔纳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以文学的艺术性著称的作家,古尔纳的小说叙事结构简单明晰,没有太多叙事与时间构造方面的炫技,语言也相对简单,没有繁杂到需要读者不停琢磨的句子,在文字方面,他更像是他内心的英语文学偶像狄更斯(这也导致了他小说里人物的形象甚至都不会特别复杂),而他能够获得诺奖的原因就在于他对于后殖民时代以及移民生活的书写。
这个主题是欧美国家十分关心的社会话题,移民生活现在已经成为欧美小说写作中一个相当流行且庞大的主题,而且在现实社会中,移民政策也是欧洲各国急需面对的大问题。特别是当非洲移民开始大量进入欧洲的这个时期,社会冲突已经日益加剧,不仅欧洲政府因此受到冲击,普通人的生活也因为新移民的涌入而出现了不少冲突。因此对欧洲而言这不仅是文学话题,同样也是社会话题,但是对国内读者而言,即便我们能够顺利读完一本移民主题的小说,它在现实意义上的影响依然微乎其微,因为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成为国内主流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合上小说之外的日常世界中担忧如何与移民共存的问题。而古尔纳的小说价值便在于它们虽然以此为主题,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古尔纳小说的特点是他对于移民生活细节的捕捉。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很少能见到愤怒或激昂的言语,小说的故事中所体现的是作者非常敏感的观察角度,他大多数时间站在移民的视角讲述移民生活的困窘和不公平待遇,但这些都以细节而非宏观政策的方式出现,偶尔他还能站在本地人的视角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而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不会永远作为一个“本地人”存在,我们必然要在人生经历中接触某个新群体,或者需要融入某个新环境与新生活,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古尔纳小说中关于生活细节的珍贵视角,将会为我们理解这类生活的冲突与界限提供广阔的思考维度。
新一代遭遇的移民问题
《多蒂》中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物所对应的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非常充分的。例如,在小说前半部分提到了多蒂的外公泰穆尔,他的身份是穆斯林,在看到一些海员骚扰女性时,泰穆尔的内心想法是“有些海员确实举止粗鲁,对女性十分无礼,遭人厌恶,泰穆尔能理解。但女人也别老是衣着暴露那么招摇,不就好了吗?”这种想法不仅在移民者面对新文明的时候会出现,也不仅出现在不同宗教影响的地区,甚至在现代生活里也会出现这类看似中庸的“各退一步”式的思考。在新环境里,泰穆尔·可汗继续用严苛的方式教育多蒂的母亲,天黑后不准她出门,并且要让他警惕白人(因为当年正是这些当地人冲着他头上扔石子)。而多蒂的母亲比尔基苏则与父亲爆发了激烈的矛盾,最后她甚至改了自己的名字,故意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贝尔福”——一个被穆斯林们憎恶的英国外交大臣的姓氏——以此来彰显自己对父亲以及父亲所代表的身份及文化的决裂。比尔基苏主动试图融入欧洲社会,将自己变成一个新生的人,但是她依然被人视为玩物,“漂泊辗转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地,以暗褐肌肤艳媚红唇诱惑男人,实现他们对一千零一夜的荒诞幻想”。
主人公多蒂的母亲和外公这两代人,所面对的身份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泰穆尔以保守的方式对待生活,以拒绝融入欧洲社会的方式生活,以此来躲避人们戏谑地管他叫“阿里巴巴”和路边飞来的石头;而多蒂的母亲则主动放弃了穆斯林的身份,她跳上火车,随便前往英伦各地,但是在彼时欧洲人只将她视为玩物的目光下,她只能漂泊地过完一生,在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因为疾病死去。而到了主人公多蒂这里——也就是第三代移民生活,问题开始变得完全不同。多蒂和她的妹妹索菲,弟弟哈德孙一样,都是出生在英国的新移民,从小说中我们能读到,英国社会已经建立起了一些有益于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制度是冰冷的,一些看似出于善意的制度却会给移民家庭造成新的裂痕。
以多蒂姐弟三人各自的遭遇为例。在母亲死后,英国社会保障部的人发现这家人完全没有继续赡养孩子的能力,于是除了年纪较大、已经可以工作的多蒂外,主人公的妹妹索菲和弟弟哈德孙都被送到了别处。社工布伦达·霍利夫人说,索菲因为智力发育迟缓,将被送到特殊教育女校,而哈德孙将会被送到多佛的一个家庭寄养。姐弟三人就此分开。对于布伦达·霍利夫人的决定,多蒂一开始充满憎恨与恐惧,她认为这完全就是充满优越感的白人耍的把戏,污蔑自己的妹妹智力不足。她与布伦达·霍利夫人也在故事前半部分充满隔阂,直到当她试图找回自己的弟弟妹妹,恢复家庭时霍利真的帮助了她,而且当她对妹妹索菲讲述令自己着迷的狄更斯与其他小说时,发现妹妹索菲完全没有学习欲望和能力时,她才意识到之前霍利夫人所说的事情。
这些细微的心理描写在小说中非常关键,也非常鲜明地描述了一种两难困境。在妹妹索菲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确是缺席的,但是在那座女子教育学校里,索菲受到的只是歧视,其他孩子将索菲视为异类,学校的校长和舍监对黑人小孩也有先天的蔑视,仿佛她们学不会东西便证明了这些黑人骨子里先天的智力匮乏,而在这个世界上,不适合学习的并不止有黑人孩子,白人也有学不会任何东西的孩子,但在后者身上不会出现追溯到身份与种族问题的原罪,而这种歧视感则并非单纯的制度所能解决。同时,在接弟弟哈德孙回家的过程中,多蒂要面临的则是另一个问题。哈德孙寄养的家庭属于多佛的上流家庭,他可以去最好的学校,可以打高尔夫和马球,过着很优越的英国人生活,在哈德孙看来,他好不容易摆脱了母亲造成的肮脏混乱的生活,却因为姐姐的一意孤行,又将自己拉回到了想要脱离的那个黑人世界。因此在回到家后,哈德孙对多蒂满怀敌意。而在多蒂看来,这是白人的又一个阴谋,他们要将自己的亲弟弟变成白人,同化成白人世界的一员。故事在这里探讨了移民寄养制度的另一种矛盾,它保障了一些移民有机会接触到英国上流社会,过上更优渥的生活,但同时也会导致这个人与原有家庭的纽带破裂。而家庭纽带则正是身为一家之主的多蒂最为看重的一点。
《多蒂》作为早期作品的瑕疵与不足
作为古尔纳的一本早期作品,《多蒂》反映的出生于英国的新一代移民的生活问题非常多样,涉及欧洲社会的政策制度、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难以直观看到的心理歧视与隔阂。古尔纳的小说里经常会反复出现类似的欧洲人言论,即在欧洲白人看来,自己的制度与文明的确具有先进性,让移民们接受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在白人抵达非洲海岸的时候,当地人可是连两层楼的房子都盖不出来。这个问题,古尔纳在之后的多部作品里都做过辩驳,在古尔纳看来,这是一种抛弃了历史的结果论观点,今天非洲黑人们在知识上的匮乏、教育上的缺失以及国家方面的窘迫,恰好是因为欧洲人的入侵与政治分裂所导致的,在人们谈及黑人的种种不足时,首先要意识到欧洲人曾经对黑人群体施加的压迫。这个观点在之后的《赞美沉默》《海边》《来世》等小说中都有所呈现,但或许因为《多蒂》是古尔纳的早期作品,因此并没有提及之后的这个观点。
另外在叙事技巧方面,《多蒂》是一本以主人公多蒂为第一视角的成长小说,在多蒂不同的生命阶段出现过很多不同的人,但是在性格的反转方面都略显生硬。例如多蒂的初恋凯恩在开始被描述为一个喜欢阅读文学,性格温柔,总是面带微笑且羞涩的男人,但是在章节的后半段,凯恩的性格突然发生了转变,对多蒂拳脚相加,而且还说自己已经结婚,以不过是将多蒂作为玩物的态度直接抛弃了她。凯恩性格的转变在故事中显得有些过于主题化,古尔纳想要凸显凯恩作为欧洲人在意识中对黑人女性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蔑视感,但由于缺乏铺垫,整个转折只在短短几段中完成,因此显得过于突兀。不过这些问题在古尔纳之后的小说叙事中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如果阅读过《赞美沉默》和《砾心》这些作品的话,就更能对比发现古尔纳在人物性格转折方面的描写是变得极为细腻的。
而《多蒂》作为一部古尔纳还没有解决所有观念问题和叙事技巧问题的作品,它的本质是呈现了一个人融入新环境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所遭遇的背叛,以沉默形式出现的歧视与蔑视,因此主题的淡化恰好可以视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站在不同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只有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案才不会是一个冰冷的制度方案,人类才会在不可能完美的世界中尽可能地完成和谐的生活。
□宫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