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孩子送花被骂、做菜被骂、旅游被骂,扫兴的父母究竟在想什么啊?

2023-08-31 03:51:49 来源 : 成都商报教育报道

最近,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父母说过什么扫兴的话”。

哪怕是吃饭、玩游戏、打篮球、阅读、买喜欢的东西这样的“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父母们总是渴望表达却不得法——他们可以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说一些扫兴的话。


(相关资料图)

这些话可以瞬间让快乐消失,让烦恼加倍,让孩子开始精神内耗的日子。

一位14岁的女孩为母亲做了一顿饭,四道很漂亮的菜和一大碗玉米排骨汤,甚至还搭配了一颗西柚做饭后水果。她兴冲冲地叫妈妈过来吃饭时,妈妈却指着桌上的5个菜严厉道指责:“我是要表扬你吗?你做这么多菜,我们两个人怎么吃得完。”

在这条女儿做饭的视频下,不少网友都分享了相似的经历——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在自己兴趣高涨时,及时地泼上一盆冷水。

当孩子取得了某种成绩、得到了某种夸赞后和父母分享喜悦,往往换来的是父母不屑的言语,并用一种敲打的态度告诉孩子:你还不够好,你还要更好。

综艺《少年说》中,青少年在高空向父母喊话。

有个女孩很擅长文科,可是她爸爸把她写的五十几本小说全撕了。女儿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希望父亲能尊重自己的爱好,但楼下的父亲只希望女儿先把数学成绩提上去

另位初一的女生,在楼上大喊:“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她问妈妈为什么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第一名学霸好朋友比较,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

女儿崩溃大哭,妈妈在楼下淡淡地说出几个字:“我是为你好”。并解释了自己打击女儿的原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骄傲使人落后,这是许许多多父母的想法,也是他们选择打击式教育的原因。

有网友分享,自己小学时参加书信比赛得了特等奖,报名费三块六。本来特别开心,但爸爸逢人便说“三块六买张奖状。”

有人考出了上高中以来最好的成绩,但爸爸妈妈依然觉得不行,并说:“人家状元七百几咋考的,那不照样考出来了。”

有的小朋友被阿姨夸了几句“漂亮”,正开心着呢,妈妈却冷冷地说了一句:“你真的以为你很好看吗?”

打击教育似乎贯穿了这些父母的一生,即便是子女已经到了足够独立的年阶段

有人上大学后,在家庭群里分享自己获得了三等奖学金的奖状,却等不到一句鼓励——爸爸回复:“怎么不是一等”妈妈回复:“争取一等二等”

有人工作一段时间后攒够了钱想出国留学,考上了UT-Austin的研究生后,妈妈的反应是:“你这学校野鸡大学吧,去了你再死外面。”

一名出国很久的博主和母亲视频连线,她告诉妈妈:“在这里黑皮肤很美,我现在也是美女了。”屏幕一侧的母亲摇了摇头,说到:“你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小黑妞,小丑妞,我没记得你啥时候美过。从小就不喜欢你的嘴唇,我们会说那是猪拱嘴,像猪嘴一样的感觉。

“打压式教育”看起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实际上,在80、90这代年轻的家长中也依然存在——向往与孩子多接触却找不到沟通的桥梁,渴望表达却总学不会“好好说话”。

当孩子在节日为父母准备了惊喜,或是兴致冲冲地想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有趣的事情时,父母总是学不会接纳、表达快乐,而是质问:这件事有什么用?

有个初中的男孩,在母亲节偷偷准备了一个惊喜,给妈妈买了一大束鲜花。妈妈却气到不行,说怎么送这么不实在的东西,过了两天就得扔掉,还让儿子把花退回去。儿子回来后,委屈地坐在书桌前哭了,母亲却还在拍视频问网友:“我做的真不对吗?”

有人收到了外地同学特意寄的特产后,和家人分享。父母却吃也不吃就吐槽:“全是香精,有啥吃头。”

有人在市集淘到了很珍贵很喜欢的明信片,想送给妈妈。妈妈问她:“花这个钱有什么用?”

有人买了不少冰淇淋在家放着,一家人都会吃。但妈妈却会问他:“天天买这些吃的有什么用。一点不知道节省,以后结婚了怎么办?”

有人发了奖学金后想带父母去外面吃饭,吃饭时父亲一直说太贵、点太多浪费,母亲则问他:“就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出来吃饭,还不如我做的。是不是现在嫌弃妈妈做的饭了?”

网友们分享的扫兴父母还有一大特点,他们尤其擅长把任何一件事上升到沉重的道德高度。

有孩子在父亲节时,给爸爸准备了礼物和蛋糕,饭桌上悄悄拿出来想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换来爸爸一顿责骂:“崇洋媚外,整天就知道过这些洋节。

有人和同学去海边玩时,拍下了漂亮的风景分享给父母。妈妈回复:“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有人吃了特别好吃的小零食,放学回家就和父母分享。父母却指责他成天不知道学习,满脑子都是吃和玩。

孩子给父母说最近加班多,很累。父母非但没有宽慰,而是说到:“我们那个年代,早上天还没亮就要去地里,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站在凳子上煮全家的饭,你天天有什么累的?

进一步想想,父母的扫兴似乎有迹可循——否定、打压、吃苦、勤俭节约,他们把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方式,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幸运的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与父母和解,与童年和解。不够幸运的孩子,则因为父母一而再扫兴,留下了“病根”。

有人在经历了多次给父母买礼物,换来的都是父母口中的“乱花钱”“不实用”后,便不再送买礼物。但又会被父母念叨:过节也不记着父母。这让她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怀疑,常常想父母真的爱她吗?

有人本来很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几乎每一条,妈妈都会回复诸如“你是去上大学还是去玩的”、“每天都吃这么好哟,可我们吃不到”这样的话。他觉得妈妈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之后,他给父母长辈分了一个组,关于日常生活的朋友圈就屏蔽他们。

有人因为小时候常常被父母进行打压式教育,自己常常被贬得一文不值,以至于现在在小区里遛狗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人因为从小与父母的打压式话语进行对抗,变成了非常“尖锐”的人。她习惯性地用强硬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虽然确实规避掉了许多麻烦,也找到了一些安全感。但有时候回想起来,她也想“轻松、柔软地生活”

扫兴的父母,我们在网上看到了太多。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样子呢?

@急吼吼蛋发布了一则名为“有个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的视频。视频中,女孩大晚上嘴馋了,妈妈就笑呵呵地陪着她一起下楼买冰棍,还会问女儿一句:晚上吃宵夜还是吃零食;

和爸爸分享自己喜欢的奶茶,爸爸也说好喝;买了很贵的水果给爸妈,问爸爸能接受吗?爸爸说:当然能啊,托你的福我们才能吃到又贵又好吃的水果;

心血来潮化了“奇奇怪怪”的妆,问爸爸好不好看,爸爸就在一旁笑笑,不会说奇怪也不会教育她;带父母去外面吃好吃的,爸爸兴致勃勃地拍照,妈妈满脸笑容。

孩子不用隐瞒礼物价格、不用小心翼翼地看父母脸色,父母不会动辄指责教育,只会开开心心地和孩子一起分享美好。

@橙初二时喜欢做菜,经常晚自习回家后往厨房钻。妈妈总会提前去收拾厨房,把常用的调料拿出来。不管这些食物出锅是晚上十一、十二点,爸爸永远是她的首位“美食品尝官”。

“做过一道苦瓜蒸火腿,就是把苦瓜里面塞上火腿,不加任何调料,切成小段后蒸熟。”@橙 现在回想起这道菜只有一个印象:难吃。但爸爸依然能找到角度夸:“平时应酬多了,吃这个特别清爽的。”去年居家办公时。@橙 把每天做的菜发在家庭群里。有的菜甚至能看见青笋的皮都没削干净,但妈妈照夸不误:“像模像样的喃。”

在话题”有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中,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的幸福十分相似,无非就是一起玩、一起吃东西、一起穿漂亮衣服,以及好好说话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要成为一个“不扫兴父母”,似乎并没有那么难——让渡自己的权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蹲下来”受害者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成长,肯定孩子的收获。

在面对孩子的分享或倾诉时,多想想,然后好好说话。

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喜悦,感受快乐的当下,培养快乐的能力。

文丨嘻排版丨阿乔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失守3100点 2023-08-31 02:50:46
驾驶证到期哪换 2023-08-31 03:31:37
葛慧君在潍坊市调研 2023-08-31 03:18:47
绵阳8月31日停气通知 2023-08-31 03:15:48
锦州街头三起酒驾 2023-08-31 02:54:23
失守3100点 2023-08-31 02:50:46
夏的成语 下的成语 2023-08-31 02: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