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 06:17:51 来源 :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每年有400万新发癌症患者,全世界每4个肿瘤病人中,有1个是中国患者,每死亡三个病人,有一个是中国患者。在中国,每天约有8000人死于肿瘤。
今年3月,《中华肿瘤杂志》刊发了论文《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这份报告统计的数据中,肺癌仍然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首位。2016年,在我国406.4万人的新发癌症患者中,肺癌发病人数为82.8万,在241.4万因癌症死亡的人群中,有65.7万人罹患肺癌。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为民两位医学专家,分别就我国总体肿瘤诊疗水平、肺癌的早诊、早筛率及诊断准确性等话题进行了解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樊代明:肿瘤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以下是樊代明院士采访实录:
NBD: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诊疗水平总体呈现出哪些变化与特点?
樊代明:整体而言,我国的肿瘤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首先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中一是大环境如居住环境的变化等;二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抽烟喝酒的人群持续增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等,都是肿瘤发生的促进因素。
肿瘤发病率提高的第二个因素,是现在诊断技术越来越精细,早期肿瘤的发现率和病例数增加。因此,虽然肿瘤的发生率在提高,肿瘤的5年生存率也是在增加的,死亡率则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仍然是让人不满意的。因为大部分肿瘤在诊断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期或晚期。
NBD:针对这样的现状,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降低肿瘤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樊代明:我们倡导有三分之一的肿瘤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进行预防,还有三分之一的肿瘤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实现治愈。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则是肿瘤治疗后的康复护理,肿瘤病人在接受治疗后应该完全改变以往引起肿瘤的生活习惯,尽量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延长生命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观点与《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体现的整合诊疗思维是一致的。可以说,肿瘤防治“赢”在整合。
NBD:过去,我国临床大多使用国外的肿瘤临床指南,这在实际运用中有何局限和弊端?
樊代明:国外的肿瘤诊疗指南形成较早,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但不是所有指南都水土相和。照搬照抄或照译外国指南,多数会水土不服,故疗效不佳。第二,指南不能一成不变。指南每纠错一次都要牺牲大量病人的生命,如果依赖外国指南就只能被动等待其修正。
为了适应国内的遗传学特点、国人的生活方式等,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临床诊疗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除了集合国人的数据和经验外,还灵活运用了中医药的独到之处。
NBD:提到提升肿瘤综合诊疗水平,总有两个关键词被提及,一是规范化治疗、二是多学科诊疗。您认为,这是提升肿瘤诊疗水平的关键因素吗?
樊代明:规范化治疗是一个大前提,这一前提下最好能实现个体化的“量体裁衣”,这是肿瘤诊疗的“最高水平”。而如果要实现个体化,多学科联合诊疗是关键手段之一。
规范诊疗和“量体裁衣”是和谐统一的,用好了对患者是有益的,但如果用不好就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李为民:肺癌早期诊断率仅为19%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为民1991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呼吸内科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呼吸内科博士学位。李为民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肺部感染与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较多的研究。
近日,李为民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就提升肺癌的早诊、早筛率及诊断准确性等话题进行了解答。
李为民在采访中表示,肺癌之所以是我国“头号癌症杀手”,最根本的原因是肺癌早期的诊断率仅为19%。
我国肺癌患者整体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部分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68%的肺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早期小肺癌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2%,晚期肺癌五年生存率仅为5.8%,因此,发现小的早期肺癌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而低剂量螺旋CT能发现可治愈的早期肺癌,世界各国均推荐其作为肺癌筛查的主要方法。
李为民进一步表示,若将低剂量螺旋CT纳入医保,将极大提高高危人群筛查参与度,使更多早期肺癌能被发现,降低肺癌死亡率。此外,现有肺癌防治费用分布中,96%用于治疗性花费,预防费用的构成占比极低,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筛查的花费也远远低于治疗晚期肺癌的花费。
据调查,欧美国家肺癌患者老年、吸烟者占85%,因此将55岁以上、重度吸烟人群作为肺癌筛查重点人群。那我国应该将哪些人群作为肺癌重点筛查人群?
李为民认为,通过临床流行病学及病理对照研究,发现我国肺癌患者呈年轻化,非吸烟者也逐渐增多,与欧美国家发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需要根据种族进行调整。在我国,是年龄大于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吸烟≥400年支(或20包年),或曾经吸烟≥400年支(或20包年),戒烟时间<15年;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合并copd、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此外,还需考虑被动吸烟、烹饪油烟以及空气污染等因素。<>
李为民认为,肺癌早期筛查面临的两大难点,一是漏诊、二是误诊。为解决前述问题,首先是明确符合国内情况的高危人群范围,其次要提高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筛查方案,进一步提高早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一手段为例,患者接受了低剂量螺旋CT检查后,如何确保“阅片”的准确性,这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的诊断和后续治疗。
李为民教授团队建立了大样本肺癌智能数据库,集成各类数据系统,构建呼吸疾病病种库,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视觉算法,对临床、影像、病理、基因等多维数据实现全景信息提取。
基于以上的创新,针对小结节容易漏诊、误诊和性质难以判别,团队开发了肺结节/肺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大数据、多模态的结合提升诊断效能,对3~5mm肺小结节检快速检出准确性达到了98.8%,且阅片效率提高了50%;对肺结节性质判断准确性90.39%。
李为民团队针对早期肺癌易漏诊、易误诊、靶向治疗易延误的难点,创建了“三早”肺癌全程管理新体系,早期肺癌诊断的比例从15%提升至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针对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李为民团队构建了新型荧光分子探针(HX103),其主要目的是使靶向治疗的精准诊断又多一个充分的补充。过去常规方法是通过检测基因突变来指导靶向治疗,但这种方式的精准度以及治疗效果反应有限。
“通过新型荧光分子探针(HX103),能够筛选出来靶向治疗最合理的人群,让其治疗效果更优。让对靶向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不盲目使用靶向药,减少它的副作用,也实现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所以这一手段将会是对基因检测的有益补充。”李为民表示。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